“每化浆一吨废纸,可生产品质良好的再生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立方米(相当于26棵34年的树木),节省化工原料300公斤,节煤1.2吨,节电600度;并可减少大量的废弃物……”
这一板一眼的废纸回收宣传义正言辞,把废纸回收的好处说得明明白白,然而在那成吨成吨的废纸浆里,有着无数图书的累累“尸骨”。
历史上有数不清的禁毁图书事件,每每教人唏嘘不已。而时下各出版机构堆积如山的库存中,那些因为卖不出去而只能被销毁、化为纸浆的,实则更令人无可奈何。
想必很多读者、出版从业者都曾发出过痛心疾首的天问: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无论怎么处理,总都得比直接化浆的损失小、造福的人多吧!
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是个经典的“资本家倒牛奶”问题。暂不论奶农倒奶事件背后更复杂的历史与原理,仅就一般理解来说(卖不掉的牛奶不但不会产生收益,反而会产生额外的库存、管理费用),奶农当然没有比直接倒掉卖不出去的牛奶更好的止损方法。
然而图书化浆与奶农倒奶有根本性的区别。滞销书之所以一定要销毁的真正原因,在于零售行业关键的销售、渠道与退货、折损、监控等环节的特性,尤其是渠道串货与图书行业特有的特价书渠道。它的原理可以用另一个经典经济学案例表述,即如何防止北方人“倒卖空调”。
我们在书店掏钱买的书,书店竟还没给出版方掏过钱?
对于读者而言,读书首先是种还算高频次的日常文化行为。但读书前,所有人总是得先把书这种商品买到自己手里。与日用百货、3C数码、水果生鲜等产业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图书产业链上也有一环扣一环的产销环节。在图书这种商品流通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会从中攫走一份利润。

图书产业链及各环节成本示意图
作为产业上游机构,图书出版方生产图书一般大约要付出商品定价30%—40%(此处及以下百分比均表示占图书定价比)左右的成本。它们不但要从作者或版权机构手里买下图书版权(5%—15%),还有策划、翻译、编辑、营销等必要开支(10%—20%)。印制图书的印厂本身也还要从出版方“爸爸”给的印制费用(10%—20%)中为自己留一份。
与明确、纯粹的生产环节相比,产业的下半段——图书批发与零售则有着更为错综复杂的故事,而那衔接产业上下游的关键环节,亦即图书产品商品化的开始,就叫做图书发行。
了解图书发行的逻辑,是读者尤其是非图书行业、零售行业的人们理解出版方为什么要销毁图书的第一步。
我们想要买书时,几乎是一定得去京东、当当、亚马逊、淘宝、微店、拼多多去购买,买特价书时会找中国图书网,古旧书或绝版书则是逛孔夫子旧书网。当然有人有时也会直接在书店消费,哪怕在这里买同样的书要花更多的钱。
即使是有能力自建直营店,直接触达消费者的出版方,它的官方店面也得依托淘宝、微信等平台而存在。

京东当当出版机构自营店为虚拟POP店。京东当当的图书零售本质上相当于半自营,与他们正常的自营商品不同,其自营图书信息均由出版方提供
用商业语言来说,货品(图书)正是通过这些通道或场域(电商与书店等)触达了人(消费者)。这些货品与消费者的连接通道,就叫做渠道。
而图书发行就是发行机构把图书以商品销售的形式由生产单位进入渠道,并最终传递给消费者的系列商业行为的总称。发行工作的首个重要步骤是铺货,即以适当的折扣把商品发给各渠道。
发行可谓出版机构的生命线,有些小型出版机构没有能力自建发行,就只能以极低的价格请其他机构代为发行,自己利润的大头自然也不得不随之拱手让人。
而还有些超大型出版机构因深知发行工作的重要,往往还要把发行机构与图书生产机构拆分为二。
发行是产业下半段的开始,却远远不到出版机构开始“赚钱”的时候。这涉及到图书销售的核心问题——所有生产方生产出一定货品,总是期望货品最终要到达消费者手中。渠道只是出版方和读者的中间环节,出版方把货品铺给了渠道方,渠道方自然也无力承担是否一定可以把货卖给销售者的风险。
所以发行的实质相当于出版机构把库存转移到了渠道的库房,但只有当渠道把书都卖出去后,才会和出版方结款。这个结款周期很长,传统的大渠道一般都是一年。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年初在某书店买了一本书,我们付给书店的书钱可能得年底才能到出版方的账上。
如果渠道采购的图书无法销售完毕,就可以退货。一般来说合同允许的退货率是百分之二十左右,而强势的渠道方或出版方的弱势商品甚至有可能可以全退。
以近日孔夫子旧书网销售的在古籍圈大火的《吴门贩书丛谈》为例。此书精装,在运输过程中因为运输人员提了打包绳,导致放置于自然件所有最上层图书书口处的荷兰板均受到挤压
与衣饰、生鲜等商品相同,图书在流通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损坏,行话叫做折损。图书虽然不至于像必须使用复杂的冷链进行物流管理的生鲜那么容易损坏,却也相当脆弱。比如精装书自然件在运输过程中的一次掉落,或搬运过程中包装绳的一次紧勒,就有可能造成整整大批图书的损坏。
作为一种单价相当低的商品,如果在物流环节对图书进行如3C商品一样的精心保护,那么物流成本对于图书行业来说将成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而有多次物流过程的退货图书折损率更是高得吓人。这些发出去了、但没有卖出去的书回流出版方库房以后,已不可能以正常价格在一般渠道销售,如果不销毁,甚至销毁得不彻底,就必将流入特价书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