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之隔的饭馆倒闭了,空出了一栋面积不小的楼房。人们好奇地猜测,下一家会是一家怎样的饭馆,以及哪种菜系的生意能够更好。毕竟这里已经倒闭了好几家饭馆了,川鲁潮粤四大菜系几乎无一幸免。
不几天,社区业主群里揭晓了谜底,一家知名的教育培训机构将成为这里的“新主人”。业主群里突然变得欢欣鼓舞,各种代表高兴和兴奋表情包袭来。有孩子的家长,因为有了一家“高质量”的培训机构就在家门口而兴奋不已,一位家长甚至煞有介事地说,“下课就能到家,这样就能节省路上的时间复习功课了”。
那语气,简直就像自己的孩子,赢得了在起跑线的上的竞争。
没有孩子的家长,除了个别沉默之外,都开始为未来孩子可能享受的便利而兴奋。甚至有人开始探讨,随着这个就在家门口的教育机构的到来,自己家的房子会不会升值,租金会不会上涨。不过,这个话题刚一开始,就被其他家长“斥责”为“没有梦想”。
这个业主群迎来了自诞生以来最有共识的时刻。他们都是北京市海淀区的家长、准家长以及未来的家长,这里是中国高等院校最集中的区域。
不过,对于有着“家长”这一特殊身份的人来说,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2
这一幕,发生在公元2019年初夏的北京市海淀区。一个多月以后,来自这个区的高中生,将占去这一年北京高考700分以上高分区段的很大比例。他们将会把北京传统的教育强区——西城区甩在身后。
海淀家长有很多“黑话”,不是家长的“听不懂”,比如海淀六小强。海淀家长还知道很多“隐藏版”的校训,比如著名的人大附中,他们的隐藏校训是:今天不努力,明天上隔壁。在这所时常诞生高考状元的中学隔壁,是中国人民大学。当然,海淀家长曾流传着一个关于它的戏谑性的名字,叫中国人民中学附属大学。
从人大附中向北,便是中关村所在。那里是海淀家长的“麦加”,他们会以天为单位,履行着他们的朝圣之旅。互联网并不是他们的梦想,那里是黄庄,是北京顶级教育培训机构的聚集地。每周一次的“朝圣”会被视作标配,每天一次的“朝圣”或许才能“守的云开见月明”。
攸克君曾经看上一辆二手车,奔驰S320,车龄只有一年,里程确有30000公里。车主是一位住在“通利福尼亚”的公司高管,在那里,他有一栋价格不菲的联排别墅。当被我好奇地问起,一年怎么跑了30000公里时,他回答是每两天一次的从“通利福尼亚”到黄庄的朝圣之旅——陪同孩子去上补习班、培训课,再加上几次自驾出游,于是铸就了30000公里 这个数字。
不堪忍受这个漫长的朝圣之旅,1年多以后,他也成为了“海淀家长”。
3
海淀家长有各种聊天群,却很少探讨学区房的问题。相比那些在西城区的而家长,热衷于探讨各种西城区学区房所属小学的对口直升中学,并且盘算如何一劳永逸的时候,海淀家长买下的学区房,却只是一张入场券。
海淀家长的孩子们,没有“直升”优秀初中的机会。要想进入人大附中这样的名校,他们必须面临激烈的竞争。在这个意义上,学区房对一个家庭财力的比拼,只是一次小小的检阅。在拿到这张比赛的入场券后,一个家庭将被送上赛道。
这以后的比赛与竞争,不仅是财力的比拼,更是家长精力、毅力甚至是智商的比拼,即使拥有金钱,除非富可敌国,也未必能走向胜利的终点。一位海淀家长曾这样对攸克君感慨,在海淀铺就的这条赛道上,她找回了名牌大学优秀毕业生的“优越感”,因为,在著名的龙校,那些数学题,那些比她有钱得多的家长,根本做不出来。
她相信,儿子继承了她优秀的智商基因,因而浪费、耽误不得,在公司,她要受到资本的驱使而毫无还手之力,而在这里,假手自己优秀的儿子,可以将比它有钱得多的人“斩落于马下”,而后者却毫无还手之力。
“他们连二阶导数都不记得了。”这位骄傲的海淀家长说。
4
海淀没有多少外企,即便那些全球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在这里,也不会雇佣大量的外籍员工。但是,在海淀区的住区里,却总能见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们熟练地骑着自行车、电动车甚至滑着滑板,穿行于人流之间。
他们不是外商,也不是白求恩,他们是外教,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陪着还没有上小学的孩子们说外语。海淀家长是十分苛刻的,他们有时会在意他们的口音甚至血统,比如,一个金发碧眼、面容姣好、发音地道的英国外教,在不小心暴露了自己姥姥家的中国血统之后,因为“混血”,而遭到海淀家长们的非议。
自己就有着优秀教育背景的他们,可以区分鉴别出外教水平的高低,发音的纯正。在这里办国际幼儿园的都知道,最受欢迎的外教是:标准英音、美音+白人。如果他们只会个别几句中文,那就再好不过了。
海淀家长为此阔绰的出手,目的之一,只是为了孩子能讲比自己更为流利的英语。于是,一个段子诞生:一个家长问,孩子4岁,词汇量1500够不够?另一个家长回答,在美国够了,在海淀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