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权力层级。在中国,“体制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政府部门最为典型,处于核心圈,事业单位则处于中间态,而国有企业则处于最外围。如果你拥有极强的“体制情结”、并且立志在体制内出人头地,必须明白体制的“权力层级构造”,能力范围内选择核心圈,即:政府部门(含党政机关),尤其是中央部委。相比较,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则是出于权力层级的下一序列。即使在同属于中央部委,部委之间也存在“隐性”的权力层级,这不仅表现在该机关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话语权”,还直接体现在公务员的“晋升难度”以及“福利待遇”(分房)上。由于篇幅,不再展开。
(二)体制匹配。总有人不适合体制内的工作,或者没有“体制悟性”,这其中不乏一些很有才华的人,始终无法融入体制。有的人在学校读书时不显山、不露水,甚至有点平庸,一入侯门,如鱼得水。这其实就是“体制匹配”问题。什么样的人适合体制内工作,主要从性格和家庭两个维度。性格方面,体制内讲究中正之道,太过活泼、太有表现欲的性格并不适合,太过内敛、太过孤僻的性格也很难得到重用,外圆内方的人,在体制内游刃有余;家庭方面,太富的不适合,体制生活条框约束很多,富家子弟很多时候很难接受,太穷额家庭也不适合,无论是中央部委、还是基层公务员,工资待遇不过尔尔,如果家庭负担过重,买房、买车、子女教育,父母还等待你的反哺等多重压力之下,很容易误入歧途。
(三)体制悟性。在体制内的机关工作,悟性很重要。许多事不用点破,彼此心领神会是最好的状态。这多少需要一些悟性,不少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分到机关,一来就碰了钉子,很多年都在底层爬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从事机关工作应有的悟性。体制悟性,不是没有原则的“左右逢源”,混在体制内,最忌讳的一种“小聪明”——脚踩两只船,看似一种保险的方式,实则是一种最愚蠢的方式。无数事实证明,这种人从来就没保险过,掉进水里淹死的机会远大于这些忠心耿耿踩一只船的。政治在考验你的智慧的同时,也在考验你的意志力和洞察力,脚踩两船,说穿了还是意志力不够坚决,。千万别忘了,船跟船之间是有距离的。距离其实就是障碍,就是分歧,就是走的远和走不远的差别。
(四)官场本质。如果你有浓重的体制情结,立志在体制内浸淫一辈子,并且达到较高的权力层级。首先的必须看懂官场的本质。什么是官场的本质,一句话,那就是权力平衡。如何实现权力平衡,上策是用超卓的政治智慧来达到权力的平衡,中策是用权力置换或者相互妥协来达到权力平衡,下策才是用强硬的武力来解决权力的平衡。据我观察,无论你是一个小科长,还是一个部级高官,权力权衡的艺术都是经久不衰的官场法宝,可以让你游刃有余。
(五)体制陷阱。任何工作,都有陷阱,人之一生,无法避之,但要学会跳出陷阱。尽管这些年体制内工作的公务员跳槽的人逐年在增加,但在所有的行业或职业中,公务员跳槽率是最低的。跳槽率低说明体制工作,对多数人来说,总体上是一种“性价比”比较高的职业,但还有一种大家“心照不宣”的观点:在体制内呆久了的人,很可能已经不具备去体制外的市场竞争中拼搏的能力和勇气了。体制内工作(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对人的“专业损耗+激情消磨+能力蜕化”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毕业年限的增长,体制内的劣势会愈发明显。所谓体制陷阱,就是体制会以一种漫长而又温吞的方式,将你“钉死”在看上去体面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