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落之路:波音和它陷进的时代泥潭

2014年3月的一个深夜,北查尔斯顿市一家Waffle House餐厅内,半岛电视台著名记者Will Jordan坐在靠窗的位置上,神色紧张。他在等待一个人。

半个小时后,一个穿黑色连帽衫的中年男人出现了,他便是Will Jordan要见的线人。在接上头之后,两人迅速转移到附近的一家酒店里,根据事先的协议,半岛电视台不能对他面部进行拍摄,采访声音也必须做变声处理[1]。这些小心谨慎的举动,暗示了这场见面有多危险。

北查尔斯顿市位于美国南卡莱罗纳州,是一个人口不足8万的小城,这里属于狭长的美国热带南方,野草沼泽密布,常年闷热,水汽氤氲,2009年波音选择在此建设组装和装配工厂后,这里一跃成为美国航空航天中心之一。而这位神秘的中年人,便是波音北查尔斯顿工厂的员工。

在确保安全之后,中年人开始讲述他了解的波音工厂内幕:“流水线上的工人是最大的问题,他们没有受过教育,没有经过训练,对组装飞机的安全性毫不关心。”他坦承自己爆料的初衷:“我知道的一切让我苦不堪言,一架波音飞机上有300条生命,他们的命比我重要。”

为了验证他的说法,在记者的说服下,他穿上带有隐蔽真空摄像头的工作服,潜回到了波音的工厂,进行秘密拍摄。

在穿过“Cameras Not Allowed”的大门之后,这名员工进入到组装波音787的核心车间,开始对正在上晚班的波音工人进行暗访,其中一个经理满口脏话地说道:“这些人都是从街上找来的,有他妈以前做汉堡的,有在赛百味做三明治的,他们不知道把部件拼在一起的重要性。”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在后面,一名工人向线人描述了波音车间普遍的吸毒现象:可卡因、大麻和止疼片,甚至只要提前下订单,就能够在工厂里买到毒品,而波音从来没有组织工人进行过药检。较差的工人素质、松散的管理以及紧张的工期,导致整个生产过程充满漏洞。

然后,线人在车间里随机采访,问“你会乘坐你组装的787飞机吗?”他前后一共问了15个人,其中10个人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其中一位回答道:“我才不会坐这些飞机呢,因为我知道这破玩意儿是怎么造出来的。”还有一位调侃道:“我可能会去坐,但我有自杀倾向。”

坠落之路:波音和它陷进的时代泥潭
除了秘密线人之外,半岛电视台还采访了包括前波音工程师、航空公司客户、核心供应商、航空界分析师等一系列相关人员,不断验证了一个结论:波音的管理体系存在着巨大漏洞,最终影响了飞机制造的质量。最后,Will Jordan带着摄制组前往波音,试图寻求官方的解释和回应。

当半岛电视台把一切证据展示在桌前时,波音的公关主管紧急喊停,要求立即关闭摄像机,并双手叉腰地质问道[1]:“是哪个工人告诉了你们这些?”记者拒绝透露线人身份,波音随即中断了访谈。几天后,他们以书面形式否定了所有证据,并指责Will Jordan像一个“小报记者”。

半岛电视台的纪录片于2014年9月面世,但没获得在美国上映的机会,只在挂到了自家电视台和YouTube上,几乎没有激起大众的关注。而那些对波音的质疑,也逐渐被淡忘。

直到四年后的2018年10月29日,搭载着189名旅客的印尼狮航波音737客机在起飞后13分钟左右,一头栽向大海坠毁;5个月后,另外一架埃塞俄比亚航空波音737客机在起飞后不久,以9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从5000英尺的高空向下俯冲,几乎是40度角直插地面,157人死亡。

四年前北查尔斯顿的深夜,令那名工人寝食难安的担忧和恐惧,终于酿成了一幕幕惨剧。半岛电视台的记者在2014年察觉到了问题:差劲的工人、糟糕的管理、大规模的外包、对利润的极度追逐等。但他们并没有能力回答那个最底层的问题:波音的问题根子在什么地方?

这是一个波音的故事,但又不仅仅是一个波音的故事。

  01. 辉煌: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

西雅图,这个以美洲印第安人部落酋长命名的港口城市,安静地坐落在美国西北角,与加拿大相邻,奇峰丽景,风光旖旎。但西雅图的魅力不仅于此,它是微软和亚马逊的全球总部,出了两任世界首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星巴克,也是全球最大飞机制造商波音的故乡。

这里潮湿、多雨,常年淅淅沥沥,却丝毫没有减弱西雅图的生机。1916年,日后称霸天空的波音创立于此。一战和二战中,波音公司承接了美国海军和陆军大量的采购需求。二战结束后,波音在军用飞机制造领域的地位已无人能敌,但在民航领域的称霸,才刚刚开始。

1945年5月4日,攻克柏林的苏联红军士兵将国旗插在国会大厦上,二战进入尾声。这个期间意外发生的一件事,却催生了现代航空业。在德国布伦瑞克市的近郊,美国研究团队在一座森林中发现了数箱秘密文件,这些文件隶属于纳粹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创立的航空研究中心。

文件中提及了关于后略翼(swept wing)的设计概念很快被波音知悉,并投入75万美元全力研发,因此成为了后掠翼机型的权威之一[2],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了冷战时期著名的B-47和B-52轰炸机,并孕育了707、727、737等多款早期机型,也为20年后747的问世奠定了基石[3]。

747的诞生,源于一次竞标失败。1964年,五角大楼向三家公司波音、洛克希德和道格拉斯提出巨型运输机竞标计划。波音打造了一家与实物大小相当的C-5A 模型,打开机身腹舱,走出来的是部队、吉普车、拆卸的大炮和一辆塔克。没想到自信满满的波音最后却败给了洛克希德。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参与这次竞标,让波音开发出了大型的高涵道比发动机,为747埋下了伏笔。此时,美苏都中了超声速客机的毒,波音内部的代号为2707的超音速项目调用了最优秀的人才。而偏偏泛美航空的CEO胡安·特里普却找上门来,表示想要一架大型亚声速喷气式飞机。

60年代末,越南战争已经打响,甲壳虫乐队风靡全美,NASA正在全力准备登月,泛美航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航空公司,正全面投入到洲际飞行市场。他们迫切需要一架载客超过400人,5000英里航程的大型越洋客机。当时波音正在服役的最大飞机707也不过搭载140人[3]。

1966年3月,波音747项目正式立项,泛美很快便与波音签订了采购合同。但这个项目在当时并不被看好,有点像后娘养的。排在它前面的还有三个飞机项目:2707超声速运输机、737以及727延长型。同时,波音有限的家底还要为NASA探月计划的载体“土星V”研发第一级火箭[3]。

美国每一家飞机制造商都想签下泛美的订单。但这次泛美也给波音出了一道难题,它要求无论如何要在1969年底接收第一架波音747。这意味着,波音只有28个月的时间用来设计飞机。一手缔造了747 ,被誉为747之父的乔·萨特回忆, 这个时间只有新飞机常规研制时间的三分之二。

事情变得愈发残酷。1967年夏末秋初,正在全力赶工的乔·萨特接到命令,要求他裁掉1000名工程师。“你知不知道你的工程师每天都要花掉500万美元?[3]”公司此时已被逼到财务的悬崖边上。全球经济不景气、订单萎缩,波音为了继续747的研发开始向银行大量申请巨额借款。

最困难时,波音贷款额已经超出了整个公司的净值。支持747就是一场豪赌,全赢或全输。

在时任波音总裁桑顿·威尔逊(别称T先生)的力挺下,乔·萨特熬过了危机。1969年,波音首次交付747-100,尽管早期出过不少问题,但后经调整,747成为公认的安全客机。到空客A380投产之前,747保持载客量最大记录长达37年,累计载客占地球人口的四分之一,订单纷至沓来。

坠落之路:波音和它陷进的时代泥潭

首架波音747飞机,西雅图,1968年首架波音747飞机,西雅图,1968年

围绕747有一系列趣闻。约旦国王侯赛因想买747,但钱不够,波音同意他开着飞机去沙特借钱,于是这位国王完成了在同一天驾驶747、开宾利、骑骆驼的壮举。达美航空起初买了4架747,但几个月后却抱怨飞机太大浪费钱。波音霸气回应:不要就退回来,后面排队人多着呢[4]。

20世纪70年代,波音达到了抛物线的顶点。747的巨大成功让公司彻底摆脱困境。747客机单座运营成本比之前所有的喷气式飞机都要低30%。在这个行业,1%和2%的区别就是数百万美元的差距,波音无异于生产出了一台印钞机。747系列用几乎无可复制的成功回报了波音[2]。

当时,三大飞机制造商波音、洛克希德和道格拉斯,只有波音747拥有远洋洲际飞行能力。不久,洛克希德就退出了客机市场。此时的波音可谓“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竞争对手”。这一切,跟创始人威廉·波音、747总设计师乔·萨特、总裁桑顿·威尔逊对技术研发的狂热密不可分。

1985年,掌管波音35年的桑顿·威尔逊退休,同一年,大洋彼岸的一个叫让·皮埃尔松(Jean Pierson)的人接管了空客,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发生了。

发表评论,文明发言,遵守法律法规一律通过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