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教事业快速发展,在华外国留学生迅速增加。在很多二线城市也能经常见到外国留学生。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信息,2017年共有48.92万名、来自204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在我国935所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约7.58万人,比2016年增加18.62%。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11省市来华留学生共计34.19万人,占总数的69.88%。单从数据上来看,我国已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教育部的数据还显示,2017年共有来自180个国家的5.86万名外国留学生领取中国政府奖学金,占总数的11.97%。乍一看这个数据,许多人会认为,绝大部分(近88%)的来华外国留学生都是自掏腰包来中国读书的。其实不然——教育部对“自费留学生”的定义是没有拿到中国国家奖学金的留学生。然而实际情况是,对于外国留学生的资助,大部分来自于学校的计划内支出、省一级的教育部门支出以及其他种类繁多的奖学金项目。申请这些奖学金的难度整体很低,有些甚至容易到了外国留学生只要申请就发放的程度。
外国留学生的待遇
迅速壮大的外国留学生群体,其待遇水平让国内学子难以望其项背。
以北方某大学为例。外国留学生在入学前可申请国家政府奖学金、所在地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本校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或孔子学院奖学金等资助。入学后,仍有机会凭借学习成绩及其他综合表现申请所在地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等资助。全额奖学金都包含学费和生活费。
一些大学不仅大比例地对外来留学生全免学费,而且每年的生活费更高达10万元以上。相比之下,某国内顶尖高校发放的博士生津贴仅为每月2300元,也就勉强够在一线城市的生活费。
而留学生享受的超国民待遇远不止奖学金,还有以下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显性特权:
住宿:外国留学生公寓都是宾馆的水平,多为单人间,最差不过两人间,拥有独立卫浴。有的还有专门的厨房和全套家用电器,俨然商务套房。各个大学对留学生公寓的服务和管理,都比中国学生要更为细致。更有甚者,某大学还规定:“公费留学生每人每月可免费使用160度电、3吨水,超过部分将按照市价收费。自费留学生用电须按使用量购买,用水每人每月可免费使用3吨,超过部分将按照市价收费。”
餐饮:有的高校在食堂里单独划出留学生的座位,甚至给外国师生提供专用餐具。留学生和外籍教师在食堂内享受事实上更好的服务。普通食堂对中国学生严格限定就餐时间,过时不候。而涉外餐厅却从早上6点半不间断地开到晚上十点,成为名副其实的“深夜食堂”——美其名曰“给留学生更好的体验。
学业:不少高校盲目追求所谓“国际化”,但事实上并非招来优质生源。不少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毫无门槛地进入国内一流高校。多所高校的教务人员透露,来自非洲国家的留学生学业水平低下,根本无法跟上大部分专业的学习。在学期末,这些非洲留学生的成绩往往不过关,校方只好单独为他们命题,而且在中国学生及格分数60分的基础上再打6折,36分即可及格。如果还有非洲留学生不及格,教务部门会帮助他们修改成绩,直至毕业过关。某些自我标榜“国际化”的国内高校对此讳莫如深。
中国招来了什么样的留学生?
中国高校给予外国留学生如此奢侈的待遇,可是招来的留学生质量如何呢?
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到中国来,主要是参与交流项目、而非学历学习;也就是说,这些人在中国待上个一两年后,还会回到母国拿学位。在中国完成学历学习的留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发展中国家,如南亚、中东、非洲的国家。但遗憾的是,我国并未对外国留学生建立有效的正向选择机制。
国内各大高校的理工科导师,其实主观上非常不愿意接受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生,迫不得已带几个这样的学生,完全是外事部门强行摊派的结果。理工科导师的时间大都非常紧张,因为科研活动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许多导师都是在极其繁忙的工作之余,尽可能抽出一些时间来指导学生。倘若碰上水平太差、接受指导后不能产生工作成果的学生,导师只能自认倒霉。很不幸,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生大都是这个水平。
笔者的好友任教于国内某著名药科大学,近年来直接和间接指导过不少外国留学生。让人哭笑不得的案例一抓一大把:
A君是西非某国家酋长的公子。为人倒还和善,就是太爱玩了,不上课的时候大多在逛街下馆子。哪怕在实验室里,一时兴起也要跳个舞,让拿着瓶瓶罐罐忙碌着的同学们无语。自幼养尊处优的公子哪里付得起辛苦,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2小时就累瘫了。他特别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中国人无论男女都“极为剽悍”、可以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8-10个小时……结论是“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导师自然不能指望A君做什么像样的研究,好不容易花了两三年时间、用一张镀金文凭把他打发走了。
B君是北非某国银行行长的公子。科研能力在留学生里还算相对好些,能和弱一些的中国硕士生打平。此君对留学生涯的感受是“乐不思蜀”,以致博士毕业后,又想方设法搞了个名额,以博士后的名义继续在中国晃悠,掐指一算竟已有五六年之久。在B君看来,每天晃悠几个钟头就能领高薪、衣食住行都有人管的好地方,只怕世间再难找到了——所以打死也不能离开中国呀。
C女是亚洲内陆国家某官员的千金,留学期间觉得有些寂寞,干脆把老公和孩子一起接到中国玩了一阵子。不过老公孩子毕竟是来中国做客,玩够了还得回到母国去。他们走后,C大小姐有些不开心。这一不开心就是一个多月,不上课也不去实验室,此事倒也不了了之。这要是换成中国学生,在学期中一个月不上课、不做实验,导师肯定找她算帐:“你咋不上天呢?”
在外国留学生群体中,这样的情况甚至不算是太糟糕的状况。前面说的这几位,只是能力远低于中国学生罢了,但是至少洁身自好、遵纪守法——而许多留学生甚至连这点都做不到。根据笔者调查,许多高校教师不敢招收来自非洲及南亚的留学生,理由包括“撒谎成性”、“有骗签证的风险”,“领取奖学金后不配合学习,不好毕业,不好管理”。部分外籍男性人口涉嫌严重的签证超期、滞留不归,已经是公安系统尽人皆知的事情。许多女大学生常受到外国男性留学生(尤其是非洲和南亚裔)的搭讪和纠缠,微信留言则是赤裸裸的性骚扰。笔者在山东某大学的友人,是位长相比较萌的女医生。某南亚国家留学生才和她见过几面,就整天缠着不放,竟然还提出“我想去你的宿舍,就咱们俩,请你给我教教汉语”这样居心不良的要求。好在友人当机立断,屏蔽此人一切联系方式,还故意“消失”了好几天,总算躲过一劫。是不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就一定不行呢?还真不能一棍子打死一船人。哪怕是发展中国家,按照概率也会产生人才。当年新中国百废待兴,但是派往苏联留学的都是一时才俊。他们非常珍惜宝贵的留学机会,抓紧时间刻苦学习,归国之后全部成为中国工业化的栋梁。留苏学生中比较著名的有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农业部原副部长王连铮等等。由此可见,留学生来自发展中国家,本身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我国对留学生缺乏必要的正向选择机制——以致发展中国家真正的人才没有来到中国,来到中国的反而是一帮不学无术的八旗子弟。
从背景来看,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多数留学生,其原生家庭在母国非富即贵,少说也是个小地头蛇。从笔者的寻访来看,迄今没有发现出身贫苦却因发奋读书而来华求学的案例,也就是说,几乎没有外国版欧阳修、范仲淹的案例。由此可见,我国的留学宣传还停留在“走上层路线”的模式,影响的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高衙内”。问题在于,批量引进“高衙内”的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