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79年1月17日)小平同志开门见山,向这些企业家们介绍了20多天前刚刚结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也需要现金的技术,更需要提升人民生活来堵住那些以阶级斗争为纲官员的嘴。因此,开放和吸引外资,就成为了三中全会之后的必然选择。
2、而以荣毅仁为代表这些能够跟西方接轨的资本家们,自然也就赶上了历史的进程。7月8日,全国人大通过改开后的第一部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而就在同一天,新华社发布:“中国国务院批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 中信的牵头人,就是羊肉宴上“五绝”中少壮派的荣毅仁。
3、改革开放的背后,是生产力和技术的提升,过去,新中国曾有过两次大规模引进消化技术的浪潮。一次是凭借着抗美援朝的鲜血,在“一五时期”从苏联引进了156个大型项目,让中国迅速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一次是凭借着尼克松访华的破冰恢复与西方的关系,利用70年代初的全球经济危机,以“四三方案”迅速建立了西方工业技术的基础。
4、但是,随着70年代后期“左”的影响,“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理念深入人心,负债经营在中国被视为禁区,虽然1979年的中美建交迅速推动了我们与西方的关系,但是连军费都开支不出来的中央政府,更拿不出钱来引进技术。
5、而此时,红色资本家的荣毅仁们的价值就体现了出来,荣氏家族400多个早年移居海外的亲属们,不仅拥有着大量企业和资产,更在华人商界拥有数不清的朋友,因此中信的第一届董事会上,也出现了霍英东、马万祺、李嘉诚等港澳商界巨擘。
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荣毅仁和他的中信利用着其国内国际上的特殊关系,成为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扇窗口。
6、1949年的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企业家们作为特邀人士一起去中南海颐年堂吃饭,周总理看到同桌年仅34岁的荣毅仁时,不无诙谐地说:“噢,少壮派!”,从此少壮派这个称号就流传了开来。可以说,年轻少壮这个词儿,一直都是紧随着荣毅仁,而荣毅仁创办的中信里面,也充斥着大量的年轻血液。
后来,这群年轻人也在浪潮中迅速的成长,王军成为了中信的董事长,叶选基成为了中信香港的总经理。
7、不过,正是凭借着这群能冲敢闯的年轻人,让中信拿到了改革开放中无数的第一........第一家开展租赁业务、第一家发行海外债券、第一家对海外直接投资、第一家在海外收购商业银行、第一家拥有商业银行业务...... 可以说,在80年代的体制围堵中,年轻气盛的中信“七进七出”式高歌猛进,以敢为天下先的态度,一点点地打破原有的经济格局,不断建立新的市场规则。因此,凡事都能搞定的中信,也成为了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奇迹。
8、而孔丹这位长期在光大和中信工作过的少壮派,还专门撰文比较过这两大“官办”企业的不同,“这两家当时都是按部级建制建立的。不过中信的印章上有国徽,尺寸是正部级的。光大想要国徽没要到,只给了个五角星,但印章尺寸与中信一样。”
在那个时候,印章的大小以及是否带国徽,直接代表着公司的实力,中信意识到如果能够使用参照中国银行的印章,那么以后在体制内以及海外办事儿都会非常方便。因此筹备组的叶选基,先跑到中国银行盖了三个大印,然后找到副总理谷牧批准中信参照制作,愣是搞成了既成事实。虽然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反对意见极大,但最后,这个带国徽的公章,还是成为了那个时代中信特殊身份的标志。
9、进入到90年代,随着中国取消价格双轨制的价格放开,以及政府指令性的大幅减少,使得大量的国有企业被推向市场。而过度依靠于国企合作的中信,遭遇到了最严重的危机。王军在向国务院汇报,希望获得援助的时候,铁面的朱副总理回应,国家不会给中信一分钱,直接断了王军的念想。于是,王军开始了大刀阔斧对中信的改革以及清理资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售卖中信泰富。
10、1986年,北京方面邀请荣智健出任中信香港的总经理,嗯,荣智健就是荣毅仁家中唯一的儿子。当时,中信香港的资产规模很小,荣智健从国务院借到8亿港元后,在父亲老友李嘉诚的点拨之下,以中信泰富为壳,以中信为信用背书,在香港发起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大收购,并购的经典案例之多,足可写成一部MBA教科书,迅速成为中资航母的中信泰富甚至成为恒生指数33只成分股之一。
11、但是,毕竟荣智健用的是国务院和中信的本金做的杠杆和扩张,因此试图获得公司控制权的荣智健与急于解决中信危机的王军一拍即合。1996年12月26日,王军签字同意以25%的折让价,即每股33元,配售3.3亿股中信泰富,给予以荣氏为首的管理层,其中2.91亿股由荣智健独得,荣的持股上升至18%(3.8亿股),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12、由于中信泰富的股价上涨很多,因此,当时坊间纷纷认为王军有贱卖国有资产的嫌疑,甚至中央安排朱副总理朱基和王军谈话,个性倔强的王军坚持自己没有错。而最终,市场证明了王军的确没有错,这笔股权出让使得王军和他的中信手握充裕的现金,成功的躲过了次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并利用卖中信泰富的现金流在危机之中进行大规模的扩张,让一度下滑的中信又重新振作起来,甚至后来还买回了中信泰富,让千夫所指的管理层MBO重归理性。
13、也许,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魅力,从当年小平同志点将荣毅仁利用中信倒逼市场化的改革,到荣毅仁点将王军做推动管理层MBO及随后的国企改制,“永远争第一”的中信一直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而如今,看看已经移师香港的中信,越来越像新加坡管理资本的淡马锡,也许,我们也能看到未来中国那些大型央企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