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族与香港繁荣背后:守业、创业碰撞 扼杀年轻一代梦想

最近,香港有点乱。

让国内很多鸡汤号作者,找到了一个可以尽情发挥的机会。

投资家网看到了很多10万+(微信阅读),扣人心弦、义愤填膺的神作。

“一些香港人,固步自封、拒绝创新与时代脱轨”的观点,深入人心。

如果单从经济发展的速度看,香港跑的确实有点慢。

1997年,香港经济规模1.21万亿元(人民币),是一线城市GDP的总和。

2017年,香港的经济总量居然已经不敌那个靠自己发家,大海另一面的小老弟(深圳)。

还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一批批大陆企业家陆续在世界崭露头角,而香港能叫得出名字的人物,TA们的辉煌还都停留在上个世纪。

四大家族与香港繁荣背后:守业、创业碰撞 扼杀年轻一代梦想

为什么这个曾经引领内地发展潮流的城市与新鲜事物(互联网、科技)几乎绝缘?

是香港没创新,还是香港人没创新?

真相是什么?

投资家网同样带着诸多疑惑。

为了回答此问,记者采访了一些在内地工作的香港人,TA们有的是互联网从业者、投资人、创业者、金融行业工作者,有的是一些热爱祖国的励志青年。

希望能从侧面对香港有些了解。

  一 “四大家族”辉煌缔造者

香港,曾经非常辉煌。

TA的变迁史还要从上个世纪40年代说起。

当时,整个中国战火交加。一些富商巨贾、文人骚客、还有上百万的廉价劳动力,为了远离战争带来的喧嚣,纷纷南下,寻找商机。外国殖民者统治的香港成为TA们最终的落脚之地。

在TA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下,房产、金融业迅速崛起,这不仅奠定了香港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还收获了一个让其影响未来无数年的封号——“亚洲四小龙”。

为这个封号贡献最大的当属在香港盘踞许久、叱咤风云的“四大家族”,即李嘉诚家族、郭得胜家族、李兆基家族、郑裕彤家族。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为这个封号贡献最大的当属在香港盘踞许久、叱咤风云的“四大家族”,即李嘉诚家族、郭得胜家族、李兆基家族、郑裕彤家族。
TA们每个人的发家史正是香港走向繁荣的成长史。

无论是香港的房产、金融,还是基建、零售等领域,只要是赚钱的生意,或多或少都与“四大家族”有关,TA们牢牢握住香港的经济命脉,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驱动者。

彭博亿万富翁指数和IMF曾经出过一份数据,里面列入了前十大亿万富豪占GDP总数比例最高的几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内地前十大亿万富豪的净资产总和占GDP的1.4%,而香港则达到了35%。“四大家族”榜上有名,TA们的每一句话,都会影响着香港的未来。
中国内地前十大亿万富豪的净资产总和占GDP的1.4%,而香港则达到了35%。“四大家族”榜上有名,TA们的每一句话,都会影响着香港的未来。
香港人Jack现在在上海一家券商从事研究工作。在他印象中,老一辈人聊起最多的仍是“四大家族”之首的李嘉诚家族。

在Jack看来,正是有李嘉诚这类人的存在,港人的奋斗热情才被彻底激发出来。“大概有几十年时间,香港进入过一个疯狂的时代,有很多人都妄想成为李嘉诚,觉得一个卖塑料花的都能成功,自己为何不能?在这种逐利心、虚荣心的驱使下,有大批人不计后果的参与到炒房、炒股、放贷的事业中,一些人赚了钱,一些人血本无归。”

香港的贫富差距,因此被持续放大,房产过度发达的城市,房价、物价自然居高不下。

根据港府2018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的720万人口中,大约有101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率高达14.7%。也就是说,香港每7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贫困户。

“富人富,穷人穷。”成为香港经济繁荣背后的缩影。
“富人富,穷人穷。”成为香港经济繁荣背后的缩影。
即便是现在,很多富人依然认为,房产和金融才是真正可以赚钱的买卖。而穷人很难参与到这些需要巨额资金才能玩转的生意。

TA们若想扭转乾坤,只能寄托于,“富人带动穷人”或者“子女更有出息”。

  二“只想守业,不想创新”

“富带穷,在香港几乎行不通,太过舒服的赚钱方式,让富人积累了大量财富,却也放缓了TA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脚步。”一位在深圳创业的香港人对投资家网记者表示。

他直言到,“香港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富人手中,资本家只会剥削穷人,一部分港人为了生计只能顺从富人,一部分有梦想,有骨气的人会选择来内地发展,创业、创新的火爆是个机会。”

“这个机会对于香港来说,很难把握。”在这位创业者眼中,“公司发展的早期阶段想要在香港找到投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本地人根本不相信互联网创业能成功。”

某知名VC投资人认为,香港创业、创新环境之所以不如内地,原因很复杂。他列举了两个限制香港“双创”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四大家族”是限制香港“双创”发展的第一道屏障。“TA们对香港各大主流行业采取垄断控制,握紧财富来源,零售业就是最好的证明,家乐福、沃尔玛根本进不去,TA们也不允许有任何颠覆性的行业出现,有苗头就扼杀在摇篮里,所以香港永远不会有BAT。”

其次,香港富人阶层普遍尝到了房产、金融复利带来的甜头。“TA们只想守业,不想创新,也不敢创新,香港这些年除了那几个人,还有什么知名的企业家出来?”

“所以,你也会发现,有热情的香港人不太会选择在本地创业,TA们都会选择去内地发展,而港府也在努力改变这件事,希望将有价值的创业者留在香港。”该投资人说道。


  三创业、创新需要“土壤”

如果从最近几年的政策环境看,港府的确为追赶上内地“双创”步伐做过一些改变。

比如在2015年,香港成立了科创局,统筹推动香港创新科技和信息科技的发展。

2018年,港府还新增500亿港元预算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港交所还推出震惊内地企业的“IPO新政”,施行“同股不同权”政策,并降低生物科技类IPO的门槛,将更多优质企业“召回”香港。

在人才储备上,港府也是花了大力气,积极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只要是科技人才,就有机会拿到香港工作签证,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在“IPO新政”的影响下,2018年的确有很多内地科技公司买账。包括蚂蚁金服、小米、美团、宝宝树、映客等,纷纷投入香港怀抱,掀起一股内地科技公司扎堆香港上市的热潮。

“科技公司扎堆香港上市,就能让这座城市跟上创业、创新步伐仍然是个伪命题。”一位曾经活跃在香港的投行人士斩钉截铁的说道。他认为,一些公司选择香港主要有四点原因。
“科技公司扎堆香港上市,就能让这座城市跟上创业、创新步伐仍然是个伪命题。”一位曾经活跃在香港的投行人士斩钉截铁的说道。他认为,一些公司选择香港主要有四点原因。
其一是,香港上市的时间可控性很高。

其二是,港交所对内互联网科技公司接受程度较高,估值基本接近。

其三是,对于拥有品牌和国际业务的公司,香港能给予一个借助上市过程在海外宣传的机会。

其四是,大环境影响,资本凛冬,不尽快上市,未来充满变数,香港成了最好的去处。

“第四点原因最关键。”投行人士进一步表示,“这些来香港上市的公司主要市场仍在内地,单纯指望靠上市拉动创新,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这里缺乏创业、创新的土壤。”

上述投资人的观点和这位投行人士类似。他也认为,香港想要改变,只能通过时间来打磨。“能改变未来的,还是年轻人”。

发表评论,文明发言,遵守法律法规一律通过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