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暴风冯鑫在私董会上的分享!
听说前几天马云开了个女子创业者大会。私董会应该专门邀请女子创业者,现在都是男的,太无聊了。马云这几年干的事都比较超前。以至于我有点相信他说的女子创业者这个事情会不会真是对的。不是开玩笑,都说马云是外星人,也许女子创业未来真是个趋势,我对他有点崇拜。
今天我说两个事儿。
关于回来上市这个事。
第一,下定决心。
现在大家都往回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有人都开始惦记这个事,一些创业者连即将可以拿到的美元投资都不要了。今天在座的大部分要回来,想上新三板的人也不少。
整个拆的过程中,我认为今天美元基金不会阻拦,拦阻名声很坏。往回拆是大势所趋。拦着不让拆,名声很差。不拦,其实是没办法。因为从利益角度确实是对立面。
有一些GP还不错,能放平心态,自己搞个人民币基金,照样还是能赚到钱。但毕竟美元LP和人民币LP不同,LP的利益完全不一样。如果很不幸,你的一个很大的股东是压根没人民币基金的GP,他如果确实要拦着,这会是整个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暴风当时是在那么一个不敏感的时期,也不见得人民币一定能赚那么多钱的时期,我们谈了半年多。这就跟适龄的女人要出嫁一样,家里拦不了你,第一个是你要把决心下得足足的。投资人可能吓唬你,说你们整体拆过来,把搞完了,泡沫可能也结束了。
有创业者跟我说,会不会到时候纳斯达克市场和A股市场也差不多了?我不敢百分之百肯定资本市场的PE一定如何。但基本上A股一定会高于纳斯达克。最近这大半年,从去年年底到现在,A股的公司和美股公司,近10倍的差距,或者,10个点的距离。
再往前推两年,我们那会儿A股是谷底的状态,差距基本在3到5个点,至少以前一直是这样。今天在座的有做游戏的,肯定很清楚。
还有一个原因。如果你是做2C的市场,在座各位大部分都是做2C的,我们真的发现,那是一个很微妙的感觉。你的用户一旦买你的股票,他是你的铁杆粉丝,你不用去做什么社会化营销,他就会觉得我一定要自己用你的产品,我还要推荐身边的朋友用你,就像你家里人一样,他会觉得我是你的利益持有者,相当于瞬间有了铁杆粉丝群。
这是一个发酵过程,你的用户和你的股民成为同一个人时,相互发酵的过程。你每次行动或发布新品,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利益。我们现在也在享受这个利益。从这两点上来讲,至少对一个2C的互联网公司,这是很大的背书。
说到这两个原因,我认为是不可逆的过程,如果你是一个2C的公司,我认为回A股是不可逆的,这个决心要下定。即使泡沫你赶不上,将来一定也是对的,这是个潮流。大家竞争,如果你没回,别人回了,这个下场非常痛苦,基本上就败了。美国市场当年优酷、土豆不可开交的时候,58、赶集不可开交的时候,谁先上,基本上是完胜。
昨天孙荣卫说,投资选不选你,结果是天壤之别。你上去以后和没上去的人比,发现完全不同。武器不一样了,从原来的筒子枪到后来的小米加步枪,到A股拿到核武器。你不用那么珍惜子弹,不用瞄准了,咣哜一扫就行了。
所以,第一个是下决心,我认为这个东西是百分之百,你不百分之百,对手他百分之百,这事你没得干了。
第二,我觉得是以死相逼。
因为大伙立场突然不一致了,大部分美元基金,如果他没人民币,他会发现你回来后跟他一点关系都没了,他跟你玩了半天,大家都像同事一样,忽然发现利益不一致了。
只能以死相逼。因为没办法。要不个人私下给他点,但是非常难。以死相逼。我们弄个最佳方案,当到最后一次谈判时,好话坏话道理都讲清楚了,你不能让我的企业不成功啊。你就可以带着核心团队,拿着去欧美旅游的机票,说,你们不同意算了,我们出去旅游,反正我们也没信心,要不你们自己把这个事接着干。我认为这个事没什么好谈的,你回来跟人家没关系了,所以只能以死相逼。
第三,这个过程要快,中间的一些成本不重要,时间成本比什么都重要。
但哪条路还是该自己选。回来以后有很多方式,有的就被并了,有的整合,有的上市,还有的上三板,这里真正能获得核武器的路其实主要是上市。如果你利润特别高,借壳就接近于上市。上新三板,我觉得未见得对他人构成很大的威胁,可能为了快,就着急了。
我看有些公司,他基本每年3000万利润,已经干了七八年,这样的公司回来上新三板,融了钱以后干什么。他并不缺钱,有些生意到今天的状态不是缺钱的生意。可能他是想真的上市,打算退出,或者能够并购一些其他公司。
上新三板后去并购一家公司,我觉得还是非常难。新三板总体来讲是融资,融资成本更低一些,速度更快一些。如果你恰恰是一个特别需要融资的企业,上新三板是个选择。如果不是拿了钱马上就要用的企业,为了上市,就别选新三板。我的看法,新三板不算上市。
越快越好,至少比你的对手抢先一步。
现在讲讲暴风的自由体系,没有边界的组织。
我去年第一次在顺义参加私董会,当时天天动听的黄晓杰有个发言,他这一两年进步特别快。有些创业者是很神奇的,他们可能是下一个雷军的苗子,在整个中国不超过10个人。他们从无到有创了一个产品,拥有接近上亿的用户;从无到有,每天都过千万的用户;从两三个哥们一起干,干到几百人的公司;从无到有把一个没人理他的公司做成至少上亿美金。本身这样的项目都不多。
中国可能100亿美金是个坎儿,10亿美金又是一个坎儿,1亿到10亿其实还是一个坎儿。黄晓杰他们企业是做到这个程度的。但大部分人做到这个程度,自己几亿了,不缺钱,做做投资,比较休闲,然后比较高大上,也不用那么忙,基本上我认识的大部分人全是这个样。
但确实有这么一种人,做完这样的事结束以后,他有一种巨大的失败感,他觉得自己一点不成功,甚至心理充满了愤怒,我下回再干一定要干好,这次我干得不好。黄晓杰他就是这样。当年雷军离开金山时就这个心态,金山干得不错了吧,但在整个互联网圈你不够好。雷军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是个loser,天天拿个小本本到处去问人家,搞了好几年,重新做个小米。
周鸿祎也是。周鸿祎把公司卖给雅虎。后来觉得自己特别失败。我们开会每次聊这事,他总觉得当时再努力是可以成功的,在他心目中卖给雅虎是失败的。
这样的人非常少,他眼里只有更伟大的事业,更光辉的世界,他们重新再创业,如果不过100亿美金,他会觉得这只是更失败。但这种人非常少,黄晓杰就是,他把企业卖给阿里了,告一段落时进入一个非常清零的学习状态。所以黄晓杰每次谈话我都很珍惜,都有些思考在里面。
上次私董会,他讲了一个组织的“熵”,耗散结构和管理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这里简单重复一下。用控制的方法去解决管理的问题,其实是失效的。钱学森说,耗散系统而不是控制,能解决复杂巨系统的管理问题。任正非说,不是耗散结构的组织必将死亡。
耗散系统需要符合三个条件,这个理论获得诺贝尔奖。第一个条件,开放系统。封闭系统最大的问题无法跟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第二个条件是远离平衡态。什么是平衡态?一个碗里放了一个小球,外部变化引起这个球震荡,但球最终还是回到碗的底部。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我们为有效的进行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导致内部控制力非常强,这就是平衡态。第三个条件叫正反馈系统。组织内部的局部是不是在相互作用,能产生新东西。系统只要经过不断进化,这个系统会自动从无序到有序升级。
比如改革开放,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不知道怎么操作,没计划。改革开放符合三个条件。第一,开放系统,从外部引入信息、能量、资金、人才。第二,远离平衡态。把权力交给市场,把内部的控制力变弱。第三,如何形成机制,把外部微小的信号迅速扩大,带动体系升级。这就是按劳分配。
关于公司的组织建设,我曾深受其苦。开一个公司,从几个人慢慢变成组织。暴风今天是运气好,如果不是运气好,就挺失败的,也就是个三五亿美金这么一个企业。会失败的三大原因之一,就是所谓组织的“熵”。曾经在08、09年逼得我每天上班就很烦,看到一些同事我会觉得无趣。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想,干什么干,别干了,走人。
暴风魔镜现在正在尝试一个没有“熵”的组织。分享给大家,不是成功学,刚刚开始做不到半年,我觉得很有趣,我自己也很开心,很享受这个过程。
我去年12月发布魔镜2以后,开始做魔镜合伙人招聘。当时启动时,魔镜这个项目不到30个人,中间还跨年。实话实说,过完年以后,一直到上个礼拜前,我基本上就没忙魔镜的事,碰上一个春节,碰上一个上市。
但你们知道魔镜现在多少人,魔镜现在210多个人,这个还不算成绩。有四个创业团队,以前我们招聘创业团队是不大可能的,现在我们招聘了4个VR部门的创业团队。整个团队搬过来,来我们这儿上班。我说我想做这事,你看你愿意做吗?我有很多项目,看你想做哪个。有一个团队原来做一模一样的产品,也做头盔,也做App,他自己觉得挺难的,跑到我们这儿做了另外一个产品,6月4号就发布,一个很新的产品。
我们招到了创业团队,用非常快的速度,从30到210多个人。这里面不仅和小米一样,没VP,没总监,连合伙人也没有,小米还有7个合伙人,我们没合伙人,就我一个人当老大。现在有20、30个项目,最近我还忙暴风的事,压根没管这个事。原来说这个公司每一百天当一年用,每三个月当一年用,我说这是魔镜速度。结果从12月底到6月4号发布,差不多将近200天,速度非常快,他们还是觉得有非常多的成功,6月4号发布的内容,我和他们一天,一起看看做出来的一些东西。
现在完全是各个项目自己在跑,大概有20多个项目,我认为到年底时会接近100个,会有100辆马车在跑,慢慢的这个公司是没边界的。有些人好像既在公司又不在公司。
这个规则怎么做的呢。
我一个人面对所有项目,我不管立项,也没法管立项。以前我们做个项目,我说兄弟,提个方案给我吧。我看了说,这里不行,那里你没想好。可能我说的确实比他准,但说完以后,他们最多听进去20%,心理还有点不服,基本上都是这个模型。
现在我希望有一天变成这个形式,他问我,老大,这个事我这么做你看怎么样。我说,给我咨询费,给我钱,你赚利益,分我一些行不行。现在还没完全做到,但至少20-30%的项目我不管。我可能在里面挑两三个看看项目书。我心里的门槛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是120%的门槛。现在做到60分就过了,我理都不理这个项目。
我们4月份做了第一次季度评测,有个管理部,是暴风原来HR的负责人,不是懂业务的人。一个是看在这一个季度,魔镜的一级数据和二级数据是否有拐点,拐点背后是否有行为,如果有行为给打一个分,把分数给大家,不到一定分数,贡献的不算。有分数的大伙分钱,每年拿出来很多钱,真正拿到钱的是人20-30%,能拿到两到三年的工资,我们工资也不低。然后分股权,股权不像以前有四年成熟期。这个股权是奖励你过去的行为。第一年我拿出10%,这个数字非常多了,这个公司两到三年最少百亿美金的。我拿10%分给他,每季度分。每季度2%,最后一季度4%,分下去。现在最高的人拿到1%,个人拿到的,已经拿到非常吓人的数字。
这个股权是没成熟期限制的,不需要你服务四年,你没做到四年也给你。我在每一轮融资时,从第一轮融资就要求投资人买他们手里的10%,不用等上市,不用等被收购。比如真拿到2亿美金,1%,200万美金,你可以兑换其中10%,20万美金。
这跟打工完全不一样,我每一次融资都要求投资人必须买他们手里的10%,他们可以不卖,只要想卖你就得买。提前有流通性。这么做完以后,大部分人感觉真的是给自己干,而且越早进来越占便宜。今天可能是小家伙跟你抢生意,生意越来越大,明天再进来抢就不容易了。每季度的2%都比上个季度难度大过1倍。这是我的试验田。
我们学习的不是任何公司。学习的模型是邓小平南巡,在珠江三角洲画一块地,做了几个事。第一工商注册,开公司7天要干完。第二农行要给人配套的贷款。第三国税地税几年不收。然后这边就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心脏。
当年美国西部大开发也是到那边圈地,技术大开发,你卖东西,我给你修铁路,卖完以后钱是你的。你完全自由,我觉得这个不是公司。公司总是强调组织学,最后是学宗教了,天天洗脑。我觉得这个路走不通,没几个人能当耶稣。我们学的是一个自由体系。
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件事。暴风这边也想改,但改不动,要慢慢调,去中心化。我、VP、总监就是这么一个形式,事业部制、平台,跟大家长的一模一样。
魔镜这边改了之后,你会发现非常开心,你和同事之间不再是强人所难了,变成一个莫名其妙的关系,你不太感觉他是我们公司的人,反正很平等,没那么操心,他爱上班不上班,连续两个季度拿不到就走人了。我跟你没任何谈心,不谈感情,不谈统一企业文化,不洗脑,都没有,自由散漫。
这个事真是源自于那次黄晓杰谈熵的事,说到我心里了。怎么解决,大家都没答案。小米解决了一点,七驾马车共同奔跑。我问过雷军,这七驾马车牵头人怎么找啊。雷军说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叫感恩心,第二叫责任心,第三叫什么我忘了。
我说这个怎么看,他是不是有感恩心的人,是不是有责任的人。雷军说,如果他是这样的人,我们就背靠背打仗。他面前的这块,敌人就归他了,不会有子弹打过来的。我们七个人,三头六臂,我们七驾马车共同奔跑。我说那选人这件事我干不了,我真的看不出来谁有感恩心,谁有责任心。
我觉得这些改变还不是最彻底。再彻底一点,你不要认为你是公司的老大,你去搭个平台帮大家融融资,但这个事确实要有个前提,这个前提也是我想分享给大家的第二点。
干魔镜这个事,我是彻底从根上解决了冯鑫过去的弱点。
雷军去年还是前年给我总结过三大问题,我离开金山时候是四大问题。三大问题,第一没有给企业找一个足够大的战场,我觉得说的对。我以前选项目时想,这个东西很多人需要,他们做的不够好,我去做,这叫竞争思维。我昨天听大伙聊天,大家聊自己产品的背后90%是竞争思维,或者狭窄定位,认为这是战场。既然是战场,我们要杀敌。选一个战场,让自己在这个领域比别人更有优势。
但你有想过吗,这个市场是这样的,一亿美金以下的生意没人理你,还是蓝海;1到10亿美金绝对是红海,哀鸿遍野;10到100亿美金,全是集团军,绝对是BAT在里面横冲直撞;我们选择1到10亿、10到100亿,这两个生意天生是血杀的战场。1千万美金以下的和开小卖部、煎饼摊也差不太多。那么,就要选1千亿美金的生意,要选1万亿美金的生意。雷军说的对,我没选更大的生意,我从来没想过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生意,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你没找到一帮人帮你,你不会找人帮你。我确实不会找,现在也不用找了,我有100驾马车一起跑,我相信优胜劣汰自然就跑出来了。我给一个自由环境,让大家奔跑。
第三个,是不懂资本,对资本是完全不理解的。我真是这样的,过去我融资,是不懂资本的,只知道缺钱了,去融点钱。大概就是这个状况。
暴风上一次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07年。我05年出来创业,不瞒各位,创业两个多月,月收入200万,创业到半年时,我们覆盖了全国将近20%的电脑。我第一次见IDG的周全,他第一句话说我知道你能干什么,我们能帮你干什么?就问了这句话。我创业三个月以后,在那样的一个时间点,我说你一定要投,1千万美金吧。我们才三个月,公司从5个人到20个人。换句话说,我在05到07年时想要钱非常容易,基本上所有投资人都跑到我门口过一遍,但我不要钱,我觉得我不缺啊,我不需要那么多钱。我忘了雷军很多年之后说的那句话,钱越多越好。
后来你发现,他们怎么融这么多钱啊,拿来干什么呢。第二次人家融更多的钱,你一看你完蛋了,你买不到版权了,而且你再出来融时,投资人说,他已经融这么多,不能再给你大过他的一倍啊,我不相信你了。
所以,暴风在这个市场当时第一次折戟,就是融钱融太少了,不懂资本,不懂找人,不懂找战场。这三件事在魔镜一一解决。魔镜之所以今天能财大气粗,随便养人,甚至养错都没关系,每个方向尽可能让两到三个团队一起跑,这两个事极其重要。
今天,如果各位再去看看自己的生意,能换个角度,把资金想得无限大、无限远,学学马云,我原来觉得他扯淡的。我信周鸿祎说的,互联网哪有五年战略,看半年就够了。我在公司内部明确说,谈什么战略,别扯了,把6个月的事干明白。但我现在真的想5年后是什么,10年后是什么,10年后有一个特别大的公司长什么样子。
我觉得魔镜就是这样想的,魔镜是多大的生意,这个生意如果变成全世界最大的公司,应该在三年后长什么样子,五年后长什么样子,在今年他应该具备什么,你无论怎么想都没关系,你帮它布局,只要你想的是对的,这个世界所有的资源都为你所用。魔镜上来找最好的IP,找手机最大的卖场,我们下一步还会找另外的战略投资。我在布局。
选大生意怎么选,好多人说魔镜这事有点早。只要大伙都在做,方向准确,你再想想是否能通过一些手段把时间提前,这就是你的机会。现在做O2O,还有你做的份儿吗?你真的去看更远一点的生意哪个能拿过来。特斯拉没做出来,会不会也觉得有点早。无人机没做出来,你觉得有点早。看得更远一点,更高一点。别以为自己没资源,是因为你眼光不够。
( 转下篇 《冯鑫改错》 http://www.blackeep.com/109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