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国旅游街都大同小异?

从根本上说,中国旅游街呈现如此形态,是其商业规律决定的。

只要成为旅游街区,巨大的人流量就意味着极高的商业价值,进而使店铺租金极其高昂。

2008 年后,南锣鼓巷名声大振,租金随即暴涨。50 平米左右的店铺,从最初月租几千元涨到 2017 年的十万以上。五道口、国子监附近的铺面,租金不到其五分之一。

与之相对的是,中国游客虽然人数众多,人均消费能力却并不高。据国家旅游局的抽样调查,2018 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 25.37 亿人次,城镇居民人均花费 976 元,农村居民人均花费 603 元。

为什么全国旅游街都大同小异?

也就是说,中国旅游业的支柱,并不是嫌弃旅游街的大城市中产和文艺青年,而是二三线城市和农村的普通大众。从并不富裕的他们手里套出足够利润,远不如想象中容易。

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下,本地人认可的地方特色,或地方政府规划的文化空间都很难幸存。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将人均消费不高的巨大人流量变现为极高的毛利率。

因此,商家往往只能主打绝对价格较低,但是利润空间较大的低质量产品。若服务在及格线上,则难免高价宰客。

反正,旅游街的人流多是团队游客或初次访问该地的游客,对这类一次性买卖,讨好高质量消费者和回头客的技巧也并无意义。

那么,有哪些商铺适合在旅游街生存?

虽然旅游街的招牌是历史文化,但是游客的生活需求才是刚需。一般而言,餐饮小吃会占据旅游街业态一半以上。

生存压力下,拥有成熟商业模式的连锁加盟店和工业化小吃才是上佳之选。易于复制的表演类小吃也很受欢迎。这类食品成本不高,现场表演可暗示「手工制作」大幅提高身价,还能招揽游客、聚集人气。

物流和经营成本都更高的本地特色餐饮,要么只能走高价宰客路线,要么就只能开去地租较低的隔壁街区。

除了小吃,旅游街上另一大类是主打纪念品的旅游商店。对于多数人来说,购物消费是旅游中难以避免的活动,既有自发偏好的因素,也有给亲友同事带礼品等外部动机。

在多数游客看来,「反正来都来了」,总要留点纪念。但即便如此,中国游客仍不愿在旅游商品上花多少钱。

据 2015 年数据,世界旅游购物的平均消费占旅游总支出比重约 30%。而中国旅游商品收入只占旅游收入的 20%,即使是江浙等旅游消费发达地区也仅有 23%。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 40% 至 70%。

考虑到本就低得多的人均旅游开支,更低的购物比重无疑意味着低得多的消费能力。纪念品商店也只能走上价格较低而利润率高的路线,最合适的就是进价更低的义乌小商品。

图为研究者总结的引起旅游冲动购物意愿的主要异地性变量,最终证实,购买压力的影响最大,文化差异的影响次之,重购成本的影响相对最小

而且,义乌小商品除了同质化程度过高,质量本身不见得一定就低劣。

由于中国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诸如手绘地图、创意文具等文创产品的复制成本极低,一旦某类产品受到欢迎,随即就是大规模仿制,以极低的批发价遍及全国旅游区。

甚至对某些地方特色符号,义乌厂商也能无缝衔接。

如今,在不同的少数民族旅游地都能发现花色一致的纺织毛毯、手工挂画,在各大城市都能找到同样款式的竹编器具。(原作者:伍雩)

发表评论,文明发言,遵守法律法规一律通过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