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何时再归来?

最近这一两年中国手机厂商的日子不太好过。

根据调研机构的数据,2019年Q2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6%,连续9个季度负增长。

OPPO、vivo、小米等智能手机厂商出货量大幅度下滑,下滑幅度都在10%~20%之间。

唯一的例外是华为。

自身产品技术和品牌的厚积薄发,以及在中美贸易战的遭遇让华为的品牌美誉度空前提高,这极大带动了华为销量的上涨。

数据显示,华为现在已经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份额最高的品牌,2019年Q2季度达到了37%。

这已经回到了当年,诺基亚和三星在中国巅峰时候的份额状态。

在中国手机市场上,10多年来这是第一次。

小米何时再归来?

华为的势不可挡,让原本华为、小米、OV(OPPO和vivo)的三角格局,出现了松动。不少人猜测,未来的18个月里,中国手机市场可能会出现华为「一家独大」的局面。

那么显然处在守势的小米和OV谁会受到更大的影响呢?这个问题我一直很想有个答案。由于对OV了解得没有小米多,还需要做一些研究和交流,这次就先谈谈小米吧。

渠道世界的改变和Redmi的分拆

每一个厂商的变化都跟行业的变化息息相关,所以在分析小米之前,应该先来看下手机行业的变化。

今年特别明显的一个变化,那就是零售终端的变化。如果你有机会去到中国的县城和乡镇一级会看到,以前热闹的手机一条街、手机大卖场已经鲜少有人光顾了,不少门店惨淡经营,甚至关门停业。

与此同时,在大型shopping mall里,像小米之家、华为体验店这样的手机直营店却越来越多,里面不仅卖手机,还有电脑、电视、音箱,甚至一些家居产品。

从这些变化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现在整个中国手机市场的渠道世界跟过去已经不太一样了。

这个变化背后有几个原因,先来看看运营商的层面。

手机大卖场、专营店的繁荣崛起,不只是因为本土手机品牌在智能机时代的助推,它还和运营商的补贴有着一定的关系。

过去,运营商对手机终端的补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政策倾向,一个是资源投入。

在政策上,要么补贴话费,要么补贴话机,也就是购机有优惠;在资源上,则主要是对经销商渠道的房租这种硬成本的补贴。

从2014年开始,运营商对终端的补贴开始收紧,无论是话补、机补,还是房租这种硬成本,这导致手机行业的相对成本不断提高。

这种收缩,对传统的线下门店影响更大。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做线下的生意,70%的成本来自人力和房租,其中房租还是大头,现在运营商对房租的补贴减少了,无形之中就提高了线下门店的硬成本。

成本提高之后,对线下的零售商来说,要想提高利润率,他就会越来越倾向于主推毛利高的产品。不同的手机品牌,一个能赚100,一个能赚200,他肯定愿意卖那个200的。

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手机单价不上去,线下的渠道没有足够的毛利,是缺乏渠道向心力的。

当然还有另一个角度,成本上升效率就需要提高。所以,如果没有足够有效的手段获得有向心力的人流,「毛细血管」型的分级营销和品牌手机专营店模式就会难以为继。

影响手机渠道世界发生变化的,还有一个大趋势,那就是手机这种年耗品的整体消费能力也在下降。根据《2017中国手机消费与品牌引力指数报告》,中国消费者的换机率从2017年开始,已经整体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

这一方面是因为手机的技术进化和功能创新整体放缓,用户购买新手机的心理驱动力逐渐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配合技术进化的高端机型的价格持续提升,导致消费者的换机成本也在上升。这些都会降低换机频率。

换机越来越低频这件事,必然会影响线下渠道的获客效率。所以如果消费者原生的购机意愿不足,那就需要有新的手段吸引他们到店,再通过体验撬动一部分购机意愿。

手机渠道世界的颠覆性变化,其实还和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紧密相关。随着互联网的信息穿透能力越来越强,消费者在店里的冲动性消费越来越少。

以前消费者去店里买手机,导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为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所以在进店之前,他对自己要买的产品是没有多少认知的。这个时候,导购推荐什么,他就极有可能买什么。

现在消费者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几乎所有的信息了,进店之前他就有相对明确的购买目标,要么是某个具体品牌,要么是具体的型号,导购对消费者的干预越来越低。

这个变化对OV体系的影响很大。OV过去那种通过强大线下手机品牌店的毛细血管网络,对线下用户进行消费引导的极强控制力遭遇了冲击。

导购干预性的降低势必会带来进店转化率的降低,进而带来坪效的降低,这让目前一些末端渠道开始主动收缩或者被动萎缩。

这种「资产变包袱」的变化是OV体系很大的挑战。

而华为和小米显然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开始采用shopping mall体验店、多品类销售的方式来避免走老路。

现在我们回来再说说小米,这些渠道的变化显然都映射到了小米的品牌和渠道策略之上。

今年小米最大的事情之一,就是把Redmi品牌做了分拆,梳理出了小米和Redmi两条产品线。其中小米线包括小米数字系列、小米MIX系列等,主打中高端市场和新零售市场;Redmi代表的是过去的红米和小米数字系列以下的市场,追求极致性价比、专注电商市场,是小米过去的粮仓。

如果小米不做这样的分拆,原有的线上销售能力需要的产品线和品牌定义,与线下广大市场需要的产品线和品牌定义将会相互束缚。

分拆之后,小米真正要关注的是小米品牌线能不能实现品牌提升,在「性价比」这个基础上,产品单价和品牌背后的「创新」「探索」「领先」等形象是否可以建立起来。

只有这样,小米才是真正的进攻姿态,无论是消费人群的扩展提升,还是线下销售渠道的有效利用,都是在攻伐他人的疆域,扩展自己的空间。

特别是对线下小米的体验店体系来说,这样才能依托更丰富的生态链产品,以及用户需求处在上升期的IoT产品,不断形成「爆款」进行有向心力的获客,建立体验和品牌感知。

这不仅仅可以提升相关产品的线下销售效率,更重要的是,小米的品牌可以通过自己在shopping mall这样的高流量区域,用更丰富的科技产品爆品建立起来;同时小米品牌手机保持一定的毛利率,这样才存在吸引更多渠道加盟、更低成本去扩展更多末端销售的可能,进而在线下收获更大的市场。

所以Redmi和小米两条线的分开,效果虽然不能在一瞬间体现,但它能够有效地把定位打法和战略分割开来,很显然这是一个面向长期的决策。

发表评论,文明发言,遵守法律法规一律通过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