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少数民族的服装都这么鲜艳华丽?

其实,今天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穿着华丽的民族服饰,会更青睐适合当代生活节奏的现代时装,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市,壮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着装和汉族无明显差别。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了华丽的民族服装,那多半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穿着他们的工作服,当然,也可能是汉族游客正在拍照。

是现代化的冲击,让少数民族放弃了华丽的传统服饰吗?

为什么少数民族的服装都这么鲜艳华丽?

恰恰相反,仅仅在几十年前,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日常服装比今天还要朴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装的主要原料,甚至树皮、草绳也会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样占满高对比度色盘、从头到脚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饰并不多见。(如图1 为 1941 年四川嘉山寨的羌族男子装束)

那么,这些朴素、粗犷的少数民族服饰又是怎样变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华丽多彩的样子的呢?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民族服饰,是 50 年代中共开始系统地展开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之后,才逐渐形成的概念。

早年间,大众对于中国境内不同族群具体形象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五族共和」的架构中。除了对藏族、蒙古族、满族等几个主要族群的形象和服饰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南方诸族群的认知基本是笼统的「百苗」印象。

50 年代,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状况调查展开后,许多边远地区原住民的日常着装情况才首次被学者系统性地记录下来。

这些材料中记录的民族服饰还多呈现出朴素、粗犷的特点,族群差异也不那么突出。

但伴随着民族识别工作的不断推进,界定不同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就成为一项重要的需求,你属于一个少数民族,就应当拥有它的文化特征,最好还直接把它穿在身上。

因此,各族群或自发、或被动地,把特定的民族视觉符号,体现在了他们的传统服装上。

生活在甘川交界地区的白马人在被认定为藏族后,其传统服装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典型藏族服饰元素。

在民国时期与汉族穿着并无差别的北京回族,则是出于民族认同的心理,在八九十年代后开始穿着民族服饰。

当然,也有部分民族服饰,是考虑到他们过上社会主义幸福生活,在原有传统样式上艺术设计增色。

每认定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身着民族服装的形象,就被参与民族地区调研的美术工作者精心描绘,跃然纸上,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

尤其是在 1979 年之后,随着 55 个少数民族中的最后一个民族「基诺族」被认定,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少数民族服装标准形象也通过报纸、宣传画、教科书、邮票等媒介形式逐渐深入人心。

不过,当时确立下来的民族服装,尽管已经较少数民族早年的日常着装「增色」不少,还是远未达到今天民族服装的绚丽程度。民族服装的华丽转身,其实是从改革开发,人民富裕起来开始的。

随着民族地区与外界交流的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大多不再花费大量精力去手工制作用于日常穿着的传统民族服装,而是选择购买方便和简洁实用的现代服装,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作中,他们也多穿着买来的衣服。

到今天,除了一些生态环境极为特殊且自身文化延续性较强的民族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经完全改穿现代服装,传统的民族服装彻底失去了最基本的实用功能。

民族服装的意义,收缩到文艺演出等对外展示的场合中,而这样的定位,对服装的民族辨识度提出了更高需求。

对于舞台上的演员,很少有人喜欢过于质朴的着装,为了演出效果,新时代的民族服装越来越色彩丰富。

同时,由于有机械化量产的通用民族服装装饰材料,华丽的民族服装反而比昔日朴素的民族服装更易制作、获取。

因此,在功能需求和生产便利的双重作用下,民族服装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绚丽多彩模样。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绚丽多彩的模样,只会出现在电视里。

发表评论,文明发言,遵守法律法规一律通过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