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惊之后看日本
时别十年我再次来到日本丰田。和十年前不同,这次,是在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召开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后不久,我组织中国建材代表团到日本进行创新转型的学习之旅,丰田是我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
2017财年丰田收入达 17,000 亿人民币,而利润也有 1,200 亿人民币之多,关键是丰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推出让全球汽车行业受到震动,在中国从企业到普通百姓都为此大吃一惊,
不是说日本“失去的 20 年”吗,怎么丰田却突然冒出这么个东西来?搅乱了我们举国上下正在掀起的电动汽车热潮。
回想改革开放这些年,我们最先学的是日本,学习日本的技术、日本的管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每年都会两次带队去日本学习,后来是一年一次,再后来是两年一次。而这次在日本三天的时间里,我分别拜访了日本东芝、AGC( 原旭硝子 )、三菱商社、藤田建设、三菱综合材料和丰田汽车等企业,在与这些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的过程中,我进一步理解了日本企业在过去“失去的 20 年”所进行的艰难转型,这些感受对于目前正饱受产能过剩之苦的中国企业无不重要。
2-艰难的转型
第一站我去的是日本东芝。
在我印象中东芝是做家电的,但在与东芝能源系统社长谈话间,我才得知东芝现在已完全退出白色家电,进入大型核电、新能源和氢燃料电池电站业务领域,而核电业务由于福岛核泄漏使东芝雪上加霜,企业转型一度遇到困难,但他们还是一路走了过来。
这次东芝能源系统社长向我介绍,东芝当年做白色家电年营收最高有 4,000 亿人民币,而转型后,东芝完全退出了电视和白色家电行业,相关技术转让给了中国的海信和美的。去年东芝的营收也达到 2,400 亿人民币,利润 40 亿人民币,工人人数从 20 万减为 15 万。他说宋先生再过两年来,东芝的年营收就会恢复到 3,000 亿人民币或更高。
我从他的介绍中得知,日本诸如索尼、日立都转型成功,而转型慢了一步的夏普却遇到了问题,被台湾的郭台铭收购了。日本家电企业曾是日本的支柱产业,但韩国和中国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对其进行了挑战,东芝能源系统社长说,那几年企业困难时几乎年年亏损,所以必须痛下决心把家电业转出去。
与东芝能源系统社长合影
我接触的另一家企业则是我的本行 AGC,也就是旭硝子,硝子在日语里是玻璃的意思。因为是同行,我和 AGC 社长进行了长谈,他告诉我,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玻璃行业,AGC 同时强化了其在化学品领域的发展,形成多业务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日本旭硝子曾是全球负有盛名的玻璃公司,而今天也在思考今后的出路。
还有三菱商社,这个年营收曾高达2,000 亿美元的贸易帝国,2015年出现了历史第一次的年度亏损。我拜访社长时得知,三菱商社刚刚进行了业务和机构的改革,其实今天三菱商社 70% 的利润来自投资,而贸易的利润越来越小。而丰田汽车,正在全力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丰田开始推出的是油电混合型汽车,现在它的燃料电池汽车已经实现商业化。
曾几何时,日本曾凭借强大的制造业和雄厚的财力重创美国经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进口商品 70% 是日本货,日本企业买了纽约的标志型建筑洛克菲勒大厦,买下洛杉矶的好莱坞影城,美国报纸刊登大幅漫画是丰田汽车从天而降,漫画名字叫“虎、虎、虎”!
这也正是日本偷袭珍珠港投弹的暗语。也因此,日本招致了美国的报复,著名的广场协议沉重打击了日本的外向型经济。再看上世纪“亚洲四小龙”和中国的崛起,既受益于日本的带动,同时又成为日本企业的劲敌。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企业采取了埋头苦干和创新转型,而今日日本竟然在工业前沿的十几个领域稳居前三名,在科技界连续十八年每年都有诺贝尔奖得主。
十几年前,我读过迈克尔.波特写的《日本还有竞争力吗?》,书中的主要观点讲的是日本有堪称世界第一的管理,但日本的技术路线是模仿式创新,日本企业总有一天会失去竞争力。而这二十年过去,日本企业恰恰补上了创新能力差这个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