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的建筑隐患一直是中央和北京市委多年暗地里操心不已的重点难题,“文革”爆发后毛泽东及高层领导频频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小将,号称“雄伟壮丽”却危机四伏的顶部门楼高悬在领袖人物的头上,让知道内情的高官们担忧后怕。1968年3月24日天安门管理处向市委紧急报告说:“天安门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检阅广大革命群众的地方,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向往中心。为了保卫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绝对安全,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负责,我们意见,要下定决心,采取治本办法。”
早在1952年,就有技术人员就天安门城楼的损毁情况提议大修。1956年市道路工程局草拟书面报告,反映“天安门木结构早已变形严重”,要求全面修缮。1957年后北京市即以“天安门城楼安全检查组”名义,多次以口头或书面报告要求翻修天安门,但高层屡屡没有明确回复,以致1968年有人愤愤不平地表态:
那些在中央和地方的走资派,宁可花钱修庙宇(如智化寺等)及其他城门楼(如前门、端门、午门),就是不顾天安门安全问题的重要,不予翻修。现在,我们无产阶级革命派掌权了,面对天安门当前存在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我们的心情更是抑制不住了。为此,我们再次建议翻修天安门。(见1968年3月24日天安门城楼安全检查小组《关于天安门城楼木结构构架安全检查报告》)
1968年3月初北京市革委会工交城建组为了保证当年五一节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安全,特意召集市建委、房管局、房修一公司、房修二公司、建工局建筑一公司、规划局、建筑设计院等单位负责人专题研究,会上决定调集技术干部、老工人14人组成检查小组,于3月11日至23日对城楼的主要承重构架进行全面检查。行前所有工作人员都表达了对伟大领袖的无限忠心,宣誓要进行解放以来最认真、最详细的一次大检查。
检查人员在城楼内部近半个月攀爬查验,发现木结构的恶劣程度大大超过预先的想象。大厅内金柱已有两根糟朽,其中一根柱心通朽,另一根朽空过半,1963年时曾经林业研究所化验,已认定情况比较严重。八根五架梁,是承受屋顶荷重最大的梁,已有六根断裂;其上三架梁,也有一根断裂;十六根双步梁,通裂八根,有的梁头已被压酥,有的梁头或梁身糟朽。八根角梁,也有七根脚丫子榫出位。令人没想到的是,作为皇家门面城楼,当年建造时偷工减料,竟使用了不少诸如杨木之类的劣等木材。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时,大都会在这些木梁构建的大厅里休息、与人交谈,糟朽的大金柱已经直接威胁毛的人身安全。
检查人员还发现,所有的檩、枋绝大部分脱榫,有的榫头被切断,有的歪闪出位,有的跨间下垂或糟朽、断裂。四周二十四根承檐枋及两山采步金,普遍外扭,一般都扭出十公分左右。屋面四角及明间屋檐亦显著下垂,普遍达十多公分。东西两山草架柱和踏脚木,普遍外张,尤以西山最大,达十九公分。
经过几次会商,检查小组酌量再三,最后给出的结论是:“城楼结构本身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和用材不当,加之,三百多年来历史上曾多次遭受较强烈地震的冲击,在屋面渗漏,长期缺乏维护和长期失修的情况下,整个木构架的变形越来越大,梁、柱等脱榫、走闪、弯垂、断折、糟朽等情况越趋严重。”(见1968年4月1日《市革命委员会工交城建组致吴德同志并报谢副总理》)
这实际上已把天安门城楼定为严重危楼了,只不过用语上略显委婉、内敛,没把话说得过于震惊、骇人。
从保存下来的《天安门屋顶结构平面上架检查示意图》中可以看到,平面图上大都密集标有“枋下垂榫裂”、“枋朽”、“枋裂”、“枋出榫”等字样,足以令审阅者惊慌不已。在另外一件名为《天安门关键结构危险情况示意图》中,明确标出了斗拱、礅斗、童柱、角梁等破坏性图示,并给领导加以简易的专业说明:“斗拱压扁压酥上面所有的力量通过很小的斗拱传给柱子。”“下面合力大于上面的合力所以破坏。”
最有政治意味的是,这些示意图的上方都印有毛泽东一条较不为人知的语录:“不要等问题成了堆,闹出许多乱子,然后才去解决。领导一定要走在运动的前面,不要落在它的后面。”像“不要等问题成了堆”、“闹出许多乱子”这样有特殊意味的句子,对各级负责任的官员是颇有警示、提醒作用的。
约有十几张城楼现场拍摄的图片被送到高层,其中一张据说是遭到当年八国联军炮击、在西采步金柱上留有20公分炮弹洞的照片最引人注目,可以明显看到扭动和断裂的情况。其他照片都标有诸如“三架梁断朽”、“明间爬梁下垂13公分”、“承重结点脱榫断榫酥裂”等文字说明。在这组照片中,工程技术人员在梁柱上用粉笔手写的“朽”、“脱榫”、“酥朽”字样也格外醒目,较为严重的局部区域甚至都被保护性的铁片架层层包住,完全看不清内部的状况。
从市革委会工交城建组杜春永1968年3月24日在一份文件上钢笔批示来看,在送上报告和照片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已口头答应翻修了。但高层之间在探讨是否使用年限2000年?这样投资是否太多,费料过多?高层负责人士只能笼统地提出,还应该本着“好、快、省”原则来办事。
为了保证1968年五一节和国庆节的安全使用,天安门城楼安全检查小组提出几项技术上可行的应急措施,比如,明间朽空过半的大柱,在其南北两面各附一根10米长的大型槽钢,直顶大梁下皮,防止柱身及屋架坍塌;西山通朽的大柱已有下塌迹象,将山墙拆开一段,南北两侧各抱一根附柱,以防大额枋及簷头下塌;对断裂的七根大梁(即五架梁)及一根梁,分别加柱子顶住;明间顶棚内,两根爬梁下垂十多公分,已超过允许垂度,分别用两块大夹板予以加固;所有的断榫,或出位较大的梁和檩、枋,一律给予支顶或拉结,等等。但是,检查小组坦率地表示,这些技术手段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不发生较大地震情况下,仅能暂时维持现状。一旦遇到较大地震,那就难测安全了。
据此,北京市委、市革委会1968年5月15日向周总理、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报送了《关于翻修天安门城楼的请示报告》,同时抄报了国家计委和建委。请示报告明确了“拟采用木结构进行翻修”的方案,并称:“根据北京市建筑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施工力量,是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原稿中有一句这样的话:“这是有根据、有经验、有把握的。”市委某位领导人为稳妥起见,发文前用铅笔删去这句话。报告送上后,在周恩来尚未正式批示前,李富春首先提出“确保安全抓紧施工准备工作”的意见,北京市接报后立即开始翻修筹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