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2020年政策宽松预期不全对 科技占比提升是长期趋势

再过个几天,就要到2020年了,对于2020年的中国经济的探讨,我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观点。

要不要保六?

总体来讲有两大部分,首先是整个经济的机制,我觉得经济总体还是一个下行的趋势。最近一直在讨论,经济的目标要不要保6,有些人说就不要考虑,还有些人说必须要考虑。其实不需要考虑的,即便你明年就能保住,后面的几年呢,下行趋势还是比较明显。

再者,即便你不保6,即便是5.6%也能完成翻番的目标,如果可以完成(目标)了,那就不一定要保6了,因为剩下的这些时期还不如推进改革,改善一些存在的问题。

李迅雷:2020年政策宽松预期不全对 科技占比提升是长期趋势

李迅雷: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总而言之,争论一下,是有道理,但结果我觉得明年,可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涉及的目标还是会在6%左右。因为我们发现从2015年以后,GDP增速目标都是以0.09的速度在下降。

再一个基于就业的考虑,首先是中央工作会议也提到了就业压力。

第2个从完成指标来讲,我们看国家统计局,其实最近进行了第4次普查,把我们去年的GDP总量上调了1.9万亿,这1.9万亿里面肯定是分化的。

同时也相信我们上海应该比原先要多,因为上海的经济转型靠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

但是不管怎么样,经济是被低估了,那么分母变大,这样经济增长的压力更大,如果分母变大和分子不变的话,经济的增速就减小了。第4季度的GDP还有下行压力,有可能是要破6。

就今年全年来讲的话,6.0或6.1这两个的可能性比较接近,今年大概率是6.0。对于2020年,如果按照上述的估算,明年还是有基本下行压力的话,可能我们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上会要有更大的投入。这也就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讨论的。

另外一方面还是会有通胀的压力,这是货币政策的一个挑战,其实我们还有通缩的压力。

但不管是通胀还是通缩,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由猪肉价格引起的涨价会不会有连带效应?我感觉是明年还是会变成为猪肉价格引起的通胀,有很多食品,商品的价格很多年没涨了,但是我们货币的供应量在增加。M2增速应该维持在8%左右,明年面临一定的通胀压力,整体来看,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我估计明年的工作报告,仍然要把通胀的目标略微上调,长期以来都是3%,在这个时期,明年我估计实际通胀也会低于3%。可能使得管控之间还可操作,还会加大对通胀,CPI的容忍度。这样的话,数据正常发挥。

GDP我们关键要看质量,从总量来讲,上市公司的盈利是增长的。但是如果把它们细分化,2018年一季度大部分公司的盈利平均水平是4%左右,看图,已经出现了5个季度的下行。

这里出现了一个情况,就是盈利在前25%的,也就是ROE在前25%公司的表现是正增长,这就比较好。上海地区的GDP能够稳住,在业务上主要是靠金融业,金融板块,电商公司。这是我们现在经济分化的特征。

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 高震荡的状态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下行的背景之下,全球经济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排老2,但是增量要占到全球的1/3。中国经济动能的减弱,也同时会带来全球经济动能的减弱,在今后可能还是会延续下去。

所以在中央会议上强调了外部环境,外部受到影响,全球经济在今后步入到一个较低增长,高震荡的状态。

我们发现现在全球没有一个经济体特别强劲,美国在竞争的经济体当中跑得还算是比较快的,在2%左右。中国远高于平均水平,但是也面临持续的下行。 总体经济趋势性的回落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这也是由于全球面临着结构性的问题。

为什么从2016年以来一定要提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因为我们面临结构改革的需求,然后分化的现象,区域的分化,行业的分化,龙头的分化,产业的分化可能会有影响。

明年的政策可能不会更宽松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们的政策应该怎么做?

好多人都认为明年政策会宽松,我觉得也不全面。大家的预期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是错误的。我们要把上面的逻辑分析清楚,首先靠过去的这一周期调控效果越来越差,我们已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我们已经面临产能过剩。

为什么我们的PPI一直就负的呢?曾经在2017年PPI往上,由负变正,然后PPI又重新回来了。总体经过三年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我们还是有产能过剩的。比如说咱们的乘用车销量的负增长,手机销量的负增长,我们移动互联网终端用户也出现了负增长。

所以在这个时候再要通过需求来拉动,有一定效果,但是推动效应是递减的,跟老龄化相关。

我建议大家还是要认真领会四中全会,还有中央工作会议的报告,上面其实已经讲得非常清楚。

所以这次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宏观调控政策也讲到要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集中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

当然确实脱贫为重,本来三大攻坚战,第一个是防范重大系统性风险,现在把防范系统性风险放在第2位,第1位是扶贫。 所以现在的财政政策发力,主要是扶贫为主。

我为什么认为明年的财政政策不会太积极了?

相比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规模减税降费,今年则强调要过“紧日子”,原因何在呢?

首先,今年减税降费是从四月份才开始全面实施的,即实际减税降费实施了三个季度,而明年则要全年实施,因此,减税降费总额大约要比今年增加25%,即财政收入要减少约5000亿元左右。

其次,今年1—11月累计,全国非税收入29268亿元,同比增加5936亿元,这主要是由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国企多上缴利润,以及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等方式增加非税收入。

明年即便继续让特定国企多上缴利润,非税收入的增速也将大幅下滑,毕竟“挖潜”空间有限,明年这一块要怎么来?而且明年的企业盈利增速恐怕还会下去,对税收这块还有影响。

如去年国企利润增长12.9%,今年1至10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只增长5.4%。

第3个,今年的减税降费从4月份开始做,明年要做全,所以明年的减税降低的总规模要大于今年。这意味着你收入的来源要增加,在不变的情况下,只有节省一些政府支出了。

节省的支出作用于民生,支持基层保工资,用于社会保障,主要是用在民生里面,还有用在一些重大的投资项目。

这会导致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都非常紧张,这个钱的预算对很多不不必要的开支就不开支了,那么对于中国经济说白了就是它还不够紧。要中央,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有居民,把这些部门之间结构化和优化,这才可以保持比较好的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发表评论,文明发言,遵守法律法规一律通过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