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是当代最重要的乐器,恐怕也是最复杂的乐器——就操作来说,当手指敲击琴键时,并不像其它乐器那样直接作用在发音的结构上,而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杠杆作用振动琴弦。于是很多人说,与其称钢琴为乐器,不如称它为机器,然而一旦观察了钢琴的进化史,这种恼人的复杂就变成了独特的优雅。
钢琴的出现和发展是编曲复杂化的直接结果:复调音乐从15世纪开始蓬勃发展,在巴洛克时代进入黄金时期。“现代音乐之父” 巴赫以此将“理性的音乐”推上了一个无可企及的高峰。
但如果没有音域足够宽广的乐器,任何复杂的音乐都是纸上谈兵,研发宽广音域的大型乐器成为了近代早期艺术赞助家的重要事业,而当时除了笨重的管风琴,就是各种德西马琴和齐特琴等弦乐器,音域宽广而操作简单,于是结合了三者的长处,巴赫时代的欧洲人发明了小键琴和大键琴两种键盘化的弦乐器。
小键琴(Clavichord)是一种击弦键琴,它的每个琴键都通过杠杆连接一枚金属琴锤,按下琴键以后就弹起来击打琴弦,音域可以横跨6个八度,而且演奏者主动控制击弦的力量,使音色灵活多变,这在16世纪到18世纪非常流行,同时是巴赫的启蒙乐器。但小键琴音量很小,琴锤还会压制琴弦振动,限制了演奏速度,大都在小型的室内音乐中使用,不适合组织大型合奏。
与小键琴相对,大键琴(Harpsichord)又叫羽管键琴,本质上是一件拨弦乐器。它平行安排了许多琴弦,每根琴弦都对应着一根羽毛管制成的拨子,拨子又通过杠杆连接到琴键,当按下琴键时,拨子就会弹起拨动琴弦,当琴键释放,拨子又会在弹簧推动下绕过琴弦落回原位,避免了重复拨弦。
整个大键琴横跨了5到6个八度,音色华丽明亮,巴赫非常喜欢它,谱写了大量的复调音乐,这就是现代管弦乐的雏形。但是大键琴仍无法使所有人满意,这主要是由于它的声音较弱,而且难以依靠手指力量的大小来控制音量。
为了解决音量和力量这两个难题,1709年在欧洲乐器研发中心佛罗伦萨,梅迪奇家族(Medici Family)的乐器制作师巴尔托洛梅奥·克里斯多福里(Bartolomeo Cristofori,1655-1731)融合大键琴和小键琴,划时代地发明出了第一架钢琴。
钢琴和小键琴一样是击弦乐器,但又融合了大键琴的自由振动:它的琴锤被巧妙地安置在一套机械结构上,当琴锤击中琴弦后会立刻回落,让琴弦能自由振动,直到放开琴键,制音器才会平复琴弦——这套机械结构称为琴胆(Action),它将手指的动作放大了8倍以上,有效解决了音量的问题,让钢琴的琴声可以随意控制,因此最初被命名为“有强弱的大键琴”(gravicembali col piano e forte)。
琴胆机构无疑是一项聪明的发明,钢琴这种击弦乐器在几十年内传遍西欧,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彻底取代了原本流行的大键琴,汉堡巴赫和海顿还在为大键琴谱曲,而莫扎特到中年时就已经不再为大键琴安排位置,到贝多芬时代,欧洲已经再也没有人理睬大键琴了,这些音乐巨匠谱写了大量的交响乐和协奏曲,现代管弦乐终于走向了成熟。
而钢琴也在此过程被不断改进,尤其是19世纪初对击弦机构的几次修饰,使得琴锤能够迅速地重复击弦,材料也逐渐优化,先后采用过纸浆、棉花和皮革,而现代钢琴的琴锤由包裹木柄的绒毡制成,能产生最丰富的音色。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现代钢琴音色宏亮、富于变化,灵巧的键盘能演奏极为复杂绚丽的华彩乐段,更以至少7个八度的宽广音域胜任任何气势磅礴的乐章,既有独奏奏鸣曲,也能在交响乐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让整个音乐的面貌为之改变,可谓当之无愧的“乐器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