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与“丞相”有什么区别?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乘船”,杜甫《蜀相》一诗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历史上既有“宰相”又有“丞相”,两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今天来探讨一下。

“宰相”与“丞相”有什么区别?

“宰相”与“丞相”有什么区别?

宰相和丞相起源及区别

“宰相”是“宰”和“相”的合称,宰为主持之意,相为辅佐(君主)之意。“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辅佐君主、统领百官的宰相,萌芽于春秋时期齐景公设立的左、右相。战国时期最早设相的国家是魏国,其后是韩、赵两国,秦国设立的较晚。“宰相”是这类职务的通称,各国称呼不一,韩、赵、魏称“相”,秦国称“相邦”,楚国比较特殊,称为“令尹”。“宰相”是泛称,是一种制度体系,历史上除了辽代曾将宰相作为正式官职名称外,其他时期“宰相”所对应的官职名称和职权范围都不尽相同。

丞相与宰相不同,是一个特定的官职名称。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继续设立丞相,王绾、李斯等均担任过这一职务。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宰相”和“丞相”的区别的话,宰相是一种制度设计,是百官之长的统称,丞相是一个特定的官职。宰相涵盖包括丞相在内的诸多官职,丞相是宰相的一种。

汉代丞相——抓大放小

西汉承秦制,设置丞相,《汉书》记载了两则有关丞相的故事,很有意思,也耐人寻味。汉文帝即位后,以陈平、周勃为左、右丞相。一次文帝问周勃:“全国一年审理、判决的案件有多少?收入、支出的钱粮有多少?”这两个问题,周勃都回答不上来,急得汗流浃背。文帝又问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说:“陛下要了解案件情况,可以问廷尉;要了解钱粮收支,可以问治粟内史。”文帝反问陈平:“既然各有主管之人,那丞相起什么作用呢?”陈平回答说:“作为宰相,上要辅佐皇帝、夑理阴阳、顺应四时,下要使万物适时生长;在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在内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尽其责。”陈平所言集中概括了西汉宰相的主要职责,回答十分得体,文帝也很满意,与其同为丞相的周勃自愧不如,主动辞职,让陈平独任丞相。

《汉书·丙吉传》记载了丞相丙(亦称邴)吉外出,遇到打架斗殴出人命的事不管不顾,遇到农夫的牛喘气不正常反倒下车询问的故事。丙吉认为,丞相关心的应当是国家大事,打架斗殴出了人命,这是主管部门的职责;问牛的事则不同,牛喘粗气很可能是天气不正常,会影响到农业收成,这才是丞相该管的大事。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一是西汉丞相的权力还是比较大的,相权相对于皇权还有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丞相的主要职责是抓大放小,抓国家大事,无论是陈平还是丙吉,对自己的职责定位都很准确。

汉成帝的时候,以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并称为“三公”,统称宰相。到了西汉末年汉哀帝的时候,将丞相更名为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并列为三公,三人均为宰相,但没有了丞相的官名,这种局面持续了200多年。直到东汉末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罢撤三公,恢复丞相一职,独任丞相。

三国时期,吴国、蜀国均设置丞相,只有魏国不设丞相,以三公及中书监、中书令并为宰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视为历代丞相的楷模。诸葛亮死后,蜀国不再有人担任丞相。

发表评论,文明发言,遵守法律法规一律通过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