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前,所谓知识,就是思想家建立的一个体系。这个太难,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到,其他人就是膜拜,甘心作为注脚。
后来,大家知道体系是没前途的,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理,所以,人们只追求局部的体系,叫理论、叫模型,都行。模型、理论,针对一个个具体的领域或子领域,这意味着,要专业化,成为专业人士、成为专家,以专业化知识参与社会分工,换取社会资源。
现在,大家知道连专业化都不一定有必要了,风险也不小。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这个专业可能社会不太需要了,这个变化通常还是看得到的,也是逐步发生的,人还是来得及做出反应。但另一个是,专业知识深了,人们学起来困难,用起来也不容易,有人就想到,不如给它傻瓜化、流程化、软件化、甚至智能化。
结果就是,你制造的所谓专家知识壁垒,直接就被更强大的软件化知识给取代了。一旦给你软件化了,你的专业积累的价值就急速塌缩了,不是慢慢归零,而是瞬间坍塌,没人要你这个专家技能了,你的技能已经溶解在了无数的专业化的软件包中,变成可调用的程序,被任何人调用。
所以,当今,连专业的局部真理也不要去追求了,人们只要求搜索。带着自己的目标,搜索、调用各种软件知识包,搭建新的知识包,试错、迭代、升级。这是信息互联网时代知识生产的方式。
古代,一个人发明一个体系;工业时代,一些人创造一堆专业模型;信息时代,一群网民搜索并搭建一个个知识包。知识包,是体系,还是专业模型?都不是。它是不断迭代升级的程序,它生存在知识和信息的网络之中,它只在那里获得价值。古代的体系、工业时代的模型,在信息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程序包面前,失去了威力。
还有,信息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生产界面越来越友好,知识的生产节点也越来越多样,知识的空间维度也越来越广阔。一个思想家的头脑,一群专家的知识,能抵得上全网的知识节点反复的生成、链接、组合?
2
以前,纪录片是知识,现在,技术视频也是知识。以前,著作是知识,论文是知识,现在,爆款文也是知识,高转发长帖也是知识。不同的知识,适合不同圈层。但是,所有人的知识水平,都相对于过去的同类群体,得到了改进。
很多人看不进去书了,是的;但对比一下这群人的前一代,也是看不进去书的,很可能不仅看不进去书,而且连书也不会买。为什么一定要以他们看不看书为知识提升的标准呢?书,不是唯一的知识封装产品。对于从前不看书、现在也不能看书的群体来说,爆款文、高转发、技术视频,都可以成为当代互联网屏幕阅读条件下的知识封装产品。
更进一步,对于所有想学知识提升知识的人来说,在互联网时代,不看高转发长帖、不看爆款好文章、不看技术视频,其实都是挺可惜的。
再者,喜欢读书的人,福气也大,好书更多了。互联网时代,知识扩散很快,现在博士和教授都越来越多,他们写的论文、著作、以及普及读物也都越来越多、有时也越来越好。
电子书也越来越容易找到。在一些读书软件和读书电子设备上,还可以一边看书,一边看到无数同读这本书的人的评论。连读书都不再是一个个的孤独游戏,而是一种社会协作生产过程了。这都是借助互联网和app实现的。
有了网络,从自己所处认知群体的知识基准线出发,我们每个借助网络获取信息的人都能有所提高,这个基准线因此每过几年就可能抬高了一截。
更高的基准线以后不必是以书或论文的形式来呈现的,技术视频和好的网文也可以成为高水平知识的尺度。
网络上的视频、长贴、长文,因为其反馈速度很快,迭代速度很快,所以,在知识上的生产效率还可能超过书、超过论文。是的,它们的准确程度现在还不如论文和著作,但是,谁说以后就一定不能赶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