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
2020年的年中,除了还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就要算被爆出的一系列学籍造假新闻事件最引人关注,从 “仝卓学籍造假”、“西南交大保研造假”到“山东学籍顶替” 等事件,这一系列的造假不知是小概率的个案,还是舞弊案的“冰山一角”,这还需要相关部门彻查清楚后,才有定论。出于职业敏感,我更关注这些事件背后所隐藏的系统性和结构性问题,以及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出于此目的,笔者对已经完成调查并公示的几起学籍造假案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对目前的学籍管理现状做了大量系统性摸底。总结了一些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提出一套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的“教育学籍链”方案,“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专注教育学籍的重要性,加入到完善目前教育公正性的事业中来。
-
国内学籍管理现状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学籍管理主要由“全国中小学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小学学籍系统)”和“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及其子系统“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两大平台构成。已实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全国联网式统一管理。下面我们分别看看这两大系统的情况:
-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建设情况
学信网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2年5月注册并开通,2004年7月教育部发布教学[2004]25号公告,把学信网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查询指定的唯一网站。
2006年1月又开通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是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的政务平台。平台将高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和毕业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等功能结合在一起,实现高校学生全程网络化管理。平台用户包括高校、省级、教育部三级学籍学历管理部门,每级包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教育四种类型的管理用户。
-
全国中小学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情况
201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要求加快建设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提高学籍管理服务工作水平。2014年开始全国联网试运行“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目前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学籍的统一管理,系统覆盖教育部和全国所以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全国所有中小学校。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在逻辑上支持教育部、省、地市、县/区、学校的5级分级管理模式;在物理部署上属于:中央和省级两级部署管理模式,省级系统由各省自主运营管理,各省级系统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教育部、省两级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系统中全国联网的电子学籍号是学生的个人标识码(19位),是教育系统人员基础信息统一编码,由类型码(1位)及公民身份号码(18位)或个人标识自编码(18位)构成。个人标识自编码(18位)是在教育个人暂无公民身份号码(第二代)或原公民身份号码不可用时,由教育部依据本规则赋予教育个人的教育身份号码。电子学籍号是每位学生终身唯一编号(一人一生一号),支撑学生正常变动(升级、升学、毕业等)、学籍异动(转学、出境学习、休学、复学、留级、跳级、辍学、死亡等)的管理工作。
一个自然人从小学入学到大学毕业就业至少跨度16年的大尺度教育历程来看,学籍管理主要还是在基础教育学籍、高考考籍和高校学籍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借助各自的平台分别管理。
如下图:
三阶段教育学籍管理示意图
基础教育管理阶段:目前全国基础教育的学籍管理由省和国家两级建设的“全国中小学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建立了已电子学籍号为唯一识别码的学籍档案管理体系,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实现了从学籍正常变动(升级、升学、毕业等)、学籍异动(转学、出境学习、休学、复学、留级、跳级、辍学、死亡等)的全国联网。
高考考籍管理阶段:由考生通过省级教育考试院的相关考试招生系统完成对考生报名,建档,审核,提档等一系列档案管理功能。这里要指出的是:目前“考试招生系统”和“全国中小学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并未联网,当地招生办,档案审核人员是通过两个系统之间的档案人工比对,实现考籍的审核工作。一旦考生被高校录取,考生的电子档案将通过数据库文件方式提档到录取高校,而纸质档案袋由当地招生办、学校邮寄到录取高校,特殊情况考生也可以自提档案到高校。
高校学籍管理阶段:高校在提调录取考生电子档案后,对考生档案做一次审核,并挑选出最后录取考生,不满足条件的档案就会被退回。考生携带录取通知书在高校办理入学手续,高校将再次人工审核考生外貌、纸质考籍档案和提档的电子档案,人工比对一致性后办理入学手续。高校的学习历程数据主要在各自高校学生信息系统中管理,只是在入学和学期结束时,将学籍状态导入或更新到学信网下的“学历学籍信息管理平台”。
从以上三阶段的学籍管理现状来看,目前的学籍管理还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各省教育考试院、各高校和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下独立运营,学籍数据并未实现在各自系统中数字化的实时在线连接,有限的数据交付主要还是以离线数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