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几句经济吧,虽然最近发言不多,但也是因为感觉之前把主要观点都已经表达了,所以才说得很少的,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1、我对未来一年甚至更久的中国经济增长十分乐观。在我看来,经济增长有三方面次第发生的动力,清晰且确定:
*一是伴随国内对疫情控制已经成熟,各类限制逐步取消,消费信心也逐步恢复,消费仍有很大恢复空间——8月增速刚刚转正,而正常水平在6-8%;
*二是出口仍有动力。尽管过去半年出口已经屡超预期,但推动力主要是防疫物资、电子和家电,以及部分替代海外产业链,而据我最近的了解,尽管欧美疫情数据都有反复,但伴随医疗技术改善和居民心理“脱敏”,对经济的影响在降低,更多常规需求在显著恢复,所以出口增长动力仍足;
*明年制造业投资可望接续成为增长动力。如前两条所说,需求在恢复,而今年制造业投资累计仍较大比例负增,所以未来产能利用率将持续提高,并拉动企业利润,进而带动制造业投资。
2、人民币升值空间仍然不小。
此前几个月我一直在微博上强调人民币有升值压力,目前较年内低点已经升值4-5%了,但我觉得时间和空间仍然可持续。根本原因在于两点:
*短期来看,海外(欧美)应对疫情是补贴居民(含企业),相当于加杠杆,而中国疫情控制最好产业链完整且恢复最早,所以出口一直超预期。且不仅积累了商品贸易巨额顺差,而且正常年份的旅游服务逆差也消失了,所以升值压力较大;
*中期来看,中国制造业的能力积累已经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可参考我此前讨论制造业的微博),而疫情期间提高的份额中有不少即便欧美产业链恢复仍可保持(这是我与部分上市公司交流后得到的结论),所以中国的相对竞争优势仍在提高,这也需要人民币升值来予以反映。
3、经济周期在被压平,但也因此更可持续
近年来中国经济调控政策更加密集更加强调“预调微调”,且结构化特征更突出,比如支持小微、地产因城施策、青山绿水、资管新规……这些都让经济周期不太典型,比如整体通胀压力不大,而替代以产业内部的优胜劣汰,以及产业间的新旧转换,比如今年虽然制造业投资为负,但信息产业投资两位数增长,凡此种种都让经济周期被压平,虽然让以往典型的周期分析有失效的嫌疑,但却让经济增长更平稳更可持续。
最后,当然也要补充一点,这些判断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的外部压力,特别是中美关系中印不至于走向极端恶化,比如小规模热战,或者美国与台湾建交。即便如此也需要强调一点,我对于中国在一般冲击(类似过去两年)下的经济韧性很有信心,只有比较极端的冲击才可能打破我的三点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