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买房焦虑和年龄焦虑一齐涌入35岁,大家对这种生活的预设,可能都是“没有理由不焦虑”。但这四位受访者,却告诉我们:情况再糟糕,我们也都会找到各自的出口。
知乎上有个问题:“找工作时单位普遍要求35岁以下,那35岁以上的人都干什么去了?”三千多则回答里,除去广告,剩下的真情实感只能总结成一句话:“35岁以下才是人,35岁以上不如狗。”
如果你周围有做HR的朋友,他们也一定会劝诫你:35岁以上不要随便转行,因为你可能连跳槽都占不到坑。“上有老下有小、精力有限、学东西慢,远不如应届生性价比高。”
听听,这条从来不会写进招聘简章的年龄歧视,早已篡改了求职的基因。

35岁到底招谁惹谁了?
当你以为35岁的焦灼只存在于职场时,你最好去相亲角看看,那里散落的人间真实,只会让你感受到最大的恶意。男性到了35还没结婚,被问最多的,不是收入,而是“身体没问题吧”;35岁以上的未婚女性,就算颜值惊为天人,大爷大妈也只在乎你“是不是性格有缺陷”。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曾经普遍存在于招聘和婚恋市场的“35岁危机”浪潮,居然也漫到了楼市。
4月初,合肥市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其中包括学位制、热点区域二手房限购措施、热点楼盘“摇号+限售”政策等。其中有一条惹来不小争议:刚需购房者的年龄需在35周岁以下。
每个城市对刚需购房人的定义都不太一样,合肥的规定则是:无房且没有房产转让记录、符合限购政策、2年连续缴纳社保以及——35岁以下。
中国人的主流面子不是吃穿玩乐,而是家庭的发展能力,房子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这似乎是在说,就算35周岁以上有买房刚需,但依旧不能算“刚需购房人”。
尽管相关部门表示之后会有政策细则出台,但合肥买房的话题还是上了热门,网友直呼“魔幻”:35岁,没有房,新一线城市已经不想要你了。
有意思的是,几个月前,合肥还曾上榜“18-35岁年轻人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城市”。只怕如今,刚刚攒够首付的36岁年轻人,只能哭晕在合肥的出租屋。

30城刚需平均购房年龄。贝壳研究院
在贝壳研究院发布的《2020城市刚需购房报告》中,30个样本城市里,购房者主力军为80后,集中在29~38岁之间,平均购房年龄为33.2岁。
在合肥,刚需们买的首套房产,平均是127万元。而2020年,合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283元,除去基本花销,一个年轻人想在合肥靠自己“上车”,最少也得攒个十几年,才能勉强凑够40万元的首付。

30城刚需购房套均总价。贝壳研究院
对比合肥31.5岁的平均购房年龄,不难推测出,有极大部分人都是依靠父母或他人资助,才得以在合肥安家。
当社会公然鼓励啃老时,那些在35岁之后,还没有买房的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带着问题,我们与符合条件的4位男性聊了聊。
李昆:“想还完债去上海买房”
——38岁,创业者,杭州,未婚
38岁的李昆,目前在杭州创业,负债20万元的他还未婚,也无房。
2002年前,李昆从山东老家的蓝翔技校毕业。这个以教挖掘机而闻名全国的神校,先后把李昆送到了华硕和富士康的流水线上,干了4年产线检查后,极端的作息终于让李昆有些吃不消。
北京奥运会的那一年,李昆决定辞职回老家发展。
2008年的冬天,百年未遇的冷空气,撞上了外贸的新风口。正巧青岛有中国最大的港口,李昆便借机考了驾照、买了车,决定做运输行业——开货车。“说白了,我不喜欢做这个,但是我可以为了赚钱先去做我不喜欢的事情。”
其实,2008年的青岛,房价也过万了。
也是在那一年,他第一次向父亲提出买房的想法。不料,父亲不仅不支持,还用积蓄翻新了农村老家的旧屋。李昆十分伤心,当时就断了青岛买房的念头。“我还是有点怨他(父亲)的,毕竟那个时候我25岁,身边同龄人都住楼房并且结婚了,我爸修老房子只是为了让亲戚朋友看得起他,那些钱绝对够青岛买房的首付了。”
2009年,在老家开了一年货车后的李昆,再次启程去外地打拼。之后的十余年里,他辗转5个城市,换了4份工作,还创过2次业,直到被合伙人骗到负债累累,36岁的李昆不得不同时做三份兼职来还钱。
还债的同时,李昆不忘物色新的赚钱机会。2019年,经过朋友介绍,他转行做了电影宣发,想不到一入行就接了好几个院线大单,虽然中间有疫情的小插曲,但是李昆的公司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项目顺利的话今年就可以把钱还完,剩余的钱我想买套房,最差也是在杭州吧,不过我更喜欢上海。”没有上海户口,但是李昆还是把上海作为自己的置业首选地。
寸土寸金的上海,击碎了多少沪漂的梦。
“我现在虽然38了,不过也没有什么年龄焦虑,真正让我难熬的是30岁那年,我妈走了,身边最支持我的人没有了。”也是从那时起,李昆开始信佛。
“风水”是我们这段采访里频繁出现的词,之所以进入影视行业,也是来自大师的指点。“人家也说了,我近两年遇到的都是烂桃花,过几年才会有适合结婚的人出现。”
风水学是李昆的定心丸,“大龄未婚”没有给他任何压力。对于李昆来说,35岁之后最大的变化,似乎只有锐减的旅游次数。“准确地说,我现在根本没有时间焦虑,更别提出去玩了,一门心思都在琢磨怎么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