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正式开打刚满月,自7月初美国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徵关税分批生效以来,内地经济数据已见到相关的影响。面对内部及外部需求持续放缓,内企经营压力日增,甚而倒闭。一旦贸战再进一步扩大,只怕不少企业今年难如往年般「年关难过年年过」!
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内地7月份官方製造业採购经理人指数(PMI)跌至51.2,逊预期之馀,进出口指数均低于50的盛衰分界线,展望显然不乐观。更堪忧的是,近日美国宣称会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加徵关税税率提升至25%,而中国亦作出反击,拟对600亿美元美国货品增加入口税,反映贸易战涉及的商品范围将大增,意味将有更多企业营运受到衝击。
以受贸战影响行业而论,从事出口相关业务的企业会首当其衝,如船务、物流等企业。7月下旬,有内地大型大豆进口企业因成本上涨及债务问题而倒闭,若贸战继续纠缠下去,相信类似的例子并非偶然。
事实上,内地企业除了面对加徵关税令原材料或零部件成本大升之外,愈来愈多产品被纳入禁售之列,以及美国对受影响行业例如农业提供补贴等行为,都削弱了内企的竞争力。无可否认,产品和技术禁运,令中资企业销售困难,甚而面对产业链零件供应断裂,拖垮企业营运,届时则不只「殭尸企业」会加快倒闭,就连本身营运正常的大型民企可能都捱不住。
当前中美互不相让,中资企业经营情况日趋严峻,内地官方虽已明确将「去槓杆」过渡至「稳槓杆」,以免货币政策过紧,令企业百上加斤。不过,中央企图阻截企业倒闭潮出现,以及减慢整体经济收缩的速度相信并非易事,因为中国产业结构性短期内难大幅改进,而企业问题千疮百孔,尤其是细小型民企长期处于「水紧」经营状况,随时因贸战订单不足而大规模倒闭。
究竟中国对企业能有甚麽救助措施?正如美国向当地农业提供补助一样,中国亦可利用加徵关税的收入来补贴受影响的行业,并推出更多支援措施,如减税扣税、消费补贴,鼓励企业调整业务结构,开拓新市场或寻找新的供货来源,以应对危机。
不可忽视的是,这十年量宽下所发行的大量债务和製造出的资产泡沫一旦爆破,非只资本市场开放受阻,国企改革进退两难,大量民企亦将成炮灰,对就业及社会稳定构成严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