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拖了好久了。因为觉得写出来会有人骂,一直一直拖,越来越不想写。但放鸽子还是不好,非常不好,就还是写一下。如果被骂了,请催稿的人帮我骂回去,谢谢。
首先交代背景:我的专业是理论语言学中的形式语义学,所做科研一般是基于语言事实,发现一些有理论价值的问题,然后提出假设,并借用逻辑学等符号工具把理论无歧义地、相对系统地刻画出来。隔行如隔山,如果你的专业和我的差别特别大,这篇博文的内容可能对你没什么意思。
1、阅读目的
阅读文献是目的性很强的活动。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比如看教材、做题、背单词等)不同,学术文献的阅读是直接为科研服务的。其最终目不是“输入”(即不是为了了解谁具体说了什么[除非你想做学术史]),而是“输出”——知道存在什么问题,知道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知道问题和问题间的关联、解法和解法间的关联,这样就为自己找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做了铺垫。
2、阅读过程
阅读时要感觉自己一直在跟作者噼里啪啦打架,而不是听说书式地被作者拉着走。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有礼貌讲逻辑的“喷子”也可以——就算不记得作者说了啥,但好歹也记得自己满怀愤懑地喷了啥。在阅读过程中,一边看着作者自己的叙述,一边要迅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对内容和逻辑关系进行重组。如果你发现自己重组文章后整个逻辑和作者原先的差别很大,那也许就找到了新问题的突破口。
我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时会要求他们把阅读时的文档发给我,根据他们对文本的标记和高亮,可以看出他们的阅读过程。如果无差别高亮,那是没重点没核心。如果只高亮了文章里的核心句、关键词、总结句,那是典型的被牵着鼻子走。如果重复的内容被多次高亮,那是思维倦怠,没有积极做加工。
正因为阅读文献是为了找到自己的逻辑,我不建议按原文提纲做笔记和做思维导图。笔记不能代替脑子,不能帮你思维。阅读笔记主要是起到*暂时*存储的作用,比如:
A、对暂时无法甄别重要性和准确性的内容进行汇总,留给之后(最多隔天)重新审查。
B、在working memory不足时起接桥作用。比如你要读一篇60页的文章,若纯靠脑力,可能读了后面就忘了前面。这时,如果对前面的内容写个简单的总结,或者高亮几个重点,就能与此为中转站继续跑。
我阅读文献时不做笔记。现在主要用Notability做高亮和写简单的notes——橙色是作者想表达的重点(尽可能少画),蓝色是我自己觉得有趣有意义的地方(也许能用到我的课题),红色是我认为有错误的地方。
3、阅读重点
文献不要从头读到尾。即便是60页的文章,也完全可以45分钟讲完。(发在顶刊的job paper一般40~60页,而一个job talk是45分钟。)所以,除非你因为某种原因要复述原文,很多内容可以速读甚至略过。
多数情况下阅读的重点是:
A、文章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一般不超过三个,会在abstract和introduction里强调出来。
B、各个核心问题的解法是什么?做了什么假设?
先看摘要,再看Introduction知道文章想要讨论的问题/现象,然后直接跳到最后的总结,然后跳到关键例子。这是一种“输入”型的阅读法。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为作者处理过的核心问题提出新的解法,想要“输出”,那这时还要加上:
C、各核心假设是基于什么样的证据和动因,论证是否充分?
D、解法里使用了什么样的技术,用得对不对?
E、核心理论有什么样的prediction
基本要实现看完就能写review section的程度。
哪些内容可以不看呢?
- “自圆其说”的内容跳过。
- 与核心问题无关的文献综述跳过。
4、阅读收获
回到最初,读一篇文章要争取在以下一个或者多个方面有所收获:
- 知道有什么问题
- 知道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 知道问题和问题之间的联系
- 知道解法和解法之间的联系
写到最后:
要想提高阅读速度,更根本的还是要提高“短时间内处理高密度有序信息”的能力。多听听高质量的报告,一边听一边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不畏难,才能做好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