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字,成为生产者。
再具体一点说,你的奋斗目标,不应该再是别人定位你的价值,而是有能力给自己定价。
你每天在单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确实可以拿到工资,但是领导器重的不会是你,升职加薪的不会是你,换句话说,就是你永远拿不到赚更多钱的机会。
而在30岁的阶段,家庭、事业、未来方向、危机预期,你要面对的各方压力,要比20岁要多得多,年龄增长,赚钱能力不涨,这其实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
以前有姑娘问我,看你也是读过书的,为什么喜欢谈钱?我说很简单,因为我个子很高。
她说,这跟个子高有什么关系?我说我个子高,站在人堆里太扎眼,如果我穷,矮个子还可以躲躲,但我个子高就躲不了了,所以我要有钱一点,不然就不像了。
世界的道理就是这样,个子高的人站别人后面,就不像了,赚钱也是同理,年龄小的时候无所谓,年龄大了,还没有一官半职,就不像了;年龄大了,还没有几个钱,没有能力赚更多的钱,就不像了。
所以关于赚钱,我始终持有的一个观点就是,好汉子从来不赚有数的钱。眼里只有那么一丁点固定工资的人,见识困于井底之中,行动力困于追求及时满足上,是很难真正实现人生跃迁的。
而想要成为一个具备持续赚钱能力的人,就必须要做一个生产者,因为这是最好的增长见识,提升行动力的方法。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想要增长见识,就需要大量的读书,或是走出去,去旅行,去了解更大的世界。于是买了很多书开始读,开始给自己制定旅行的计划,看起来哪里有文化底蕴就去哪里。
但是书看完了,旅行完了之后呢?绝大多数人的情况会是,读了很多书,但是提笔写1000字的文章却困难重重,走过很多地方,但唯一记住的就是当地的美食和美景,所以,大多数人的旅行,其实不过是游山玩水的消费一遭罢了。
因为这种只有输入而没有输出的行为,其实本质上就跟你买衣服是一样的,都只是单纯的消费罢了,而你,也只是一个单纯的消费者。在你消费的时候,除了高频率的感官刺激,除了多巴胺分泌,最后能留给你的,什么都没有。
当然,我不是说读书和旅行对增长见识一点用处都没有,但是想要真正做到有用,你必须在过程中,增加自己作为生产者的权重。
因为消费,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谁都可以,因为你是在为别人贡献利润。而生产却对一个人有高出百倍的要求。
消费者只需要享受,生产者却需要思考。
比如,当你购买了一个东西,或者一项服务之后,作为消费者,你就轻松的享受就可以了,不需要思考太多。但如果你是这个东西或者服务的生产者呢?那么你要考虑的东西就多太多了。
你想要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就必须洞察消费者的真正需求,需要去考虑怎么宣传,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怎样营销,才能让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怎样才能扩大自己的产品受众和销售渠道等等。。。。从整体规划到具体的销售策略,从前台销售到后台供应,每个环节你都是需要费心的,这还不够,你还需要顶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败风险和各种压力。而这些,没有人可以在前边帮你承担,因为你的角色是生产者,而这些,都是你需要独自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光是听起来就很繁杂,很辛苦,很心累,但是恰恰成为这样一个做麻烦事情的生产者,在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攀爬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的让你增长见识,真正提升你的行动力和创造力。
在职场中具体怎么应用?把握最基础的三点:
1、厚度决定高度。前期积累很重要,越早有成为生产者的意识,就能越多的积累实操经验,个人能力也就越强。
2、具备职业化精神。 在其位谋好其政之外,还可以抓住有效机会,做一些份外的事。想要成长,就不能只会固守自己的那一摊,你的技能越全面,对你成为生产者的助力越大。
3、注重个人品牌构建。会做事不是关键,关键是你得让人知道你会,只有有了足够硬的个人品牌,才会有足够多的跃迁机会。
《未来简史》里说,在未来世界只有1%的人掌握算法,而其他99%的人只能提供数据,沦为毫无用处的人。
想成功,你就要成为掌握算法的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