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梯市场规模为全球之冠,但70%的大头由外资主导,能打的本土企业寥寥无几。
又是一个外资吃肉,国产品牌喝汤的典型案例,这样的历史有望改变吗?
“一切平安,先生们!”
奥的斯公司创始人伊莱莎·格雷夫斯·奥的斯站在升降机上脱帽欢呼。安全电梯的历史也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开场了。
长久以来,人类为了把重物运到高处可谓煞费苦心,但此前的方案,无论是起重机、滑轮还是轱辘,都依靠绳子,一旦绳子断了,重物就会急速一坠到底。
而到了1850年代,伴随工业社会的发展,全世界都急需一种安全的升降机。
当时还在纽约贝德斯泰德制造公司担任机械工程师的奥的斯,接到了雇主的任务——制造一台升降机,用来运送产品。
奥的斯在这个升降机的设计中,加入了一个制动器——在升降机平台顶部安装了一个弹簧和制动杆,并将其与升降机两侧轨道连接。如果绳子不断,货物的重量就可以拉着弹簧,避免两端与制动杆碰触;一旦绳子断了,弹簧弹力减弱,两端就与制动杆咬合,平台就会被牢牢固定住,电梯也不会下坠。
1853年,在美国纽约水晶宫举办的世博会上,奥的斯展示了他发明的安全升降机。
他站在升降机上,命令助手砍断了悬吊升降机的唯一缆绳,在人们的惊呼声中,这台升降机下降几英尺后就稳稳停住,并没有预想中的自由下落。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安然无恙的奥的斯,站在升降机上欢呼:“一切平安!”
奥的斯的惊险“表演”令“安全电梯”名声大噪,由此彻底改变了电梯制造业。
三年后(1857年),奥的斯创办奥的斯公司,制造出了全球第一台载人的安全升降机,由蒸汽机驱动,奠定了摩天大楼的基础。
1880年代末,奥的斯试制成功了第一台直流电动机驱动的涡轮减速升降机,这才是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电梯”。
最初的电梯1分钟只能运行10米左右,1秒钟移动不到20厘米。也就是说,要乘坐这种电梯上20层高楼,耗时超过5分钟。省力是当时用电梯的主要目的。
在今天,乘坐电梯到达同样的高度,一般只需要不到40秒,如果是超高速电梯只需要10几秒。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交流电动机驱动的电梯、第一台按钮式自动电梯、第一台电动扶梯相继问世。
中国则在1900年代,迎来了第一部电梯。
1900年,奥的斯公司通过代理商拿到了中国第一份订单,为上海提供2部电梯。
第二年,福利公司大楼上安装了首部奥的斯电梯,但是这部电梯是以水力作为动力。
1907年,上海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安装了2部奥的斯电梯——真正用电力驱动的电梯。汇中饭店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最早使用电梯的建筑。
资料显示,这部电梯门是栅栏式的,整个电梯几乎都是向外部敞开的。可以想象,在当时出入这样的饭店并乘坐电梯,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此后,电梯业在中国快速发展。
1924年,天津利顺德大饭店安装的奥的斯手柄操纵式电梯一直沿用至今。
1930年代,奥的斯公司还在上海设立了区域总部,甚至成为远东业务核心。
到1949年前,全国安装电梯总量达到1100台左右。这些电梯主要由美国、瑞士、英国等国家生产。
当时,中国没有本土电梯制造业,完全依赖进口,天津、上海等地的本土电梯厂只能维修不能制造。
发展到今天,中国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占到全球规模的三分之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注册在用的特种设备中,电梯达到786.55万台,居世界之首,而且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城市化、老旧小区改造的热潮,将催生电梯行业继续增长。据Statista、招商证券等统计数据,中国每年新增电梯市场规模将达到60万-80万台,到2022年新增市场规模将接近千亿元。
然而,中国电梯市场仍然由外资主导。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电梯市场中,本土品牌市场份额占比30%,奥的斯、迅达等外资品牌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其中,奥的斯的占比最大,约为22%。
中国电梯产业不仅市占率低,品牌集中度也不高。在2020年中国105万台电梯产量中,主要国产品牌占据了16.68%。其中,上海机电-上海三菱占到9.53%,康力电梯2.51%,广日股份1.74%,其余如梅轮电梯、快意电梯、远大智能、森赫电梯、通用电梯占比都在1%以下。
即便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电梯企业依然竞争力薄弱,深陷小散乱、低价竞争的泥潭,700多家中小企业陷入夹缝求生的窘境。
1949年以后,外资电梯陆续停止了在华业务,中国电梯制造业才开始蹒跚起步。
实际上,在过去外资电梯称霸中国的几十年里,中国人一直在努力发展自己的电梯产业。
华才林在上海创立的华恺记电梯水电铁工厂和天津的从庆生电机厂,都是中国较早出现的电梯厂,但是没有生产能力,主要是安装维修保养等。
1920年代初,奥的斯电梯在上海设立了代理洋行,主营项目是电梯的销售、安装、维修、保养等,华才林就是在该公司设立的慎昌洋行任职。
1931年,华才林成立了中国本土的第一家电梯工程公司——私营华恺记电梯水铁工厂,不过这家公司没有电梯制造能力,主要也是提供一些安装、维修的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外资电梯企业撤出后,华才林看到了发展的机遇,开始研发生产中国自己的电梯,一度规模扩展到20多人,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电梯企业。
然而好景不长,这家电梯厂因为经营不善,债台高筑,债务总额甚至超过总资产的5倍还多,最终于1954年8月破产了。后来政府接管了这家电梯厂,并更名为上海电梯制造厂,几经重组发展成为公私合营的上海电梯厂。
天津从庆生电机厂,原名天津从庆生电梯机械电镀制造厂,厂名来自三个创始人——赵连生、齐从周、朱庆恒,1945年作为抗战胜利的敌伪财产被中国接收。这也是后来天津电梯厂的前身。
这些都为国产电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51年,天津从庆生电机厂奉命开始研制中国自己的电梯。
4个多月后,第一台国产电梯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诞生,由天津从庆生电机厂试制成功,并安装在天安门上。
这台仿奥的斯电梯载重量1000kg,每秒钟可移动70厘米,交流单速、手动控制,一直用了30多年,直到1989年才被换掉。
首台国产电梯的诞生给了国内企业很大的鼓舞。
1952年,天津从庆生电机厂并入天津通讯器材厂(后改名天津起重设备厂),成立了电梯车间,年产电梯70台左右。
1956年,天津起重设备厂又与另外5家小厂合并,成立了天津电梯厂。这也是中国最初的三大电梯生产基地之一。
此外,沈阳、西安、北京、广州等地也相继建起了电梯制造厂,并快速发展。
天津在国产电梯领域打响第一炮以后,陆续创造了多个第一。中国第一台自动平层、自动开门的交流双速信号控制电梯、第一台170米大提升高度电梯,都是天津电梯厂研制的。
上海电梯厂不甘落后,也相继试制、安装了第一台自动扶梯、第一台采用信号的直流电梯和最早的群控电梯——就是多台电梯并联,可以实现呼叫的就近优先响应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