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的概念提了好几年之后,最近,不那么迟钝的人们陆续感知到,事情开始起了变化。
以往以“年度”为单位计费办卡的健身房,越来越多地改为月卡小面额开卡;二手物品交易的App迎来了一波小高潮;涪陵榨菜股价一年内涨了200%;就连三源里菜市场的牛油果,卖得都不那么走俏了。

图为北京三源里菜市场水果摊
我的一位熟人在朋友圈中说:“三里屯SOHO真是当代年轻人消费降级的风向标。”他的论据是——以往那里美容美发店扎堆,且不乏一些高端品牌,最近却被更低端平价的店铺和品牌所取代。
上周,跟同事商量一起去公司附近的某家轻运营健身房上瑜伽课,她欢快地告诉我:“我在闲鱼上买了一张卡,每周只要4块钱。”
还是这位同事,又熟练地传授给我一个新知:牛油果没必要去三源里、BHG之类的高端场所论个买,在新发地菜市场,你完全可以以相对蛮低的价格论箱批。
难道我的这位同事,最近家里发生比较大的开销,需要节衣缩食了吗?并没有。又或者我们公司降薪减福利了吗?也没有。她只不过是当代年轻人中相对敏锐聪明的那一波,意识到应该开始做“过苦日子”的准备了。
受贸易战影响,过去短短几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缩水了近10%(我为了国庆出游刚换了1万美金,只因为工作忙办理拖延了一周多,就多付了2000多块人民币,心痛啊),手里的钱似乎越来越不禁花了,各项生活成本却在上升。

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趋势图
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租房价格大幅攀升(北京今年房租平均上涨了15-20%),交通成本显著上涨(我从家里打滴滴到公司,早高峰时段的费用今年年初还是在40-55块之间,现在同样的距离已经涨到80块左右了),连图书、快递都在涨价……
相形之下,财政部13号在官网发布的个税数据就比较扎心了:今年前7月个人所得税收入9225亿元,同比增长20.6%。9225亿的个税什么概念?是2014年全年税收的两倍,2015年整年的税收,距离万亿仅一步之遥。
80、90后的群体心理,也在发生一个微妙的变化——前年和去年,我们最爱看的还是关于“中产阶级”分析的文章;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隐形贫困人口”的概念开始走红,不过这个概念大多用于略带夸张的自我调侃;到了今年,大家已经毫不讳言自己就是“吃土少女本人”了。于是,捂紧钱袋子,不冲动消费,就成了大部分人的共同选择。“榨菜就着二锅头,骑上摩拜遛一遛”的消费降级时代,也随之轰然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