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0:44,笔者在微信群看到下面这样一张图片:
笔者惊诧不已,因为笔者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于是,立即搜索相关新闻,确认“头条新闻”发布的信息属实。
虽然在之后的一个小时里,笔者还要忙点别的事情,但是,已经决定熬夜就此写一篇文章。这是非常重大的问题,关系到亿万中国同胞未来要面临什么样命运的问题,可以说,高考是中国民众最后的公平防线,这辈子自己不行,还可以通过重视教育来指望下一代。但这个改革,将击垮这一防线,为目前已经出现的阶层固化糟糕局面再雪上加霜。
凌晨1:46,笔者终于有时间研究刚刚滚烫出台的《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下面简称《方案》)。所有见解,仅为个人浅见,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最引起笔者关注的,是来自“首都教育”公众号提到的下面内容[1]:
充分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在部分高校探索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改革试点,综合评价录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院校范围。
(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使用办法由招生高校自行确定)
换句话说,之前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100%,现在改成不低于60%。如果从字面上看,你会发现,”不低于60%“,对高考成绩要求好高,但转念一想,你便会发现,这是大大降低了高考成绩的重要性,让权贵要员们、富豪达人们、部分高校的录取老师们进行其它“操作” 有了上下其手的空间。
据[2]所描述,实际上,早在2016年,北京市便公布了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提出了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所谓多元录取机制。
[1] 中提到: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从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客观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整体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中及时、客观记录反映学生综合素质主要方面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学校每学期要对电子平台中学生本学期的事实材料和活动记录进行审核和公示。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参考,招生学校应提前制定并公布具体使用办法,使用情况必须规范、公开、公正。
然而,无论怎么描述,可以说,综合评价录取依据中所包括的4个方面,除了“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所谓“面试成绩”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均有非常大的操作空间,难以确保录取的公平公正。
只要在中国社会经历过的朋友,都会明白笔者所言非虚。所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某美国富豪见证了太多政界要员权力寻租的“黑夜”,所以他主张立法限制议员们下台后充当各公司各种“顾问”。笔者也见证过很多“黑夜”,虽然微不足道。
当年我们初中毕业,有两条路,一条考取中专,一条升高中。升高中的标准就一条,统一入学考试。而考取中专,则有所谓的加分,用现在这种高考改革的漂亮话来说,可以美其名曰“普通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于是,平时一直表现优异,无论成绩还是参与各种活动的笔者,某个评优奖项落马了,另一位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却得了奖。原来,那位同学家里有人,通过针对学校老师的“运作”,为她拿到了这个奖项,以便考中专加分。后来和别的朋友交流,才知道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至于所谓“面试成绩”,也是非常难以控制。一则,面试什么内容?唱歌跳舞弹琴等所谓综合素质么?可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家庭贫寒的孩子,他们真的没有太多的资金和时间精力来培养这种“综合素质”,你们是要把他们尽可能排除么?二则,如何确保面试老师不以公谋私?不要跟我说大话。某中国前二名的知名大学招生老师,都可以公然接受考生在录取前的宴请,彼此觥筹交错,还有什么做不出来?哪怕不以公谋私,请问,面试的考生,一边是某部委的公子千金,一边是某乡下的工农子弟,面试老师会怎么做?
突然想起来,大家是否还记得上海交大录取的“条子”?如果忘记,就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为了本文可以寿命长一点,对人名部分进行了马赛克,请谅解。大家要是好奇心的确很重,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上海交大 招生 黑幕”,看看就行了。
2018-08-27 09:58 沙发
我就看看,但是不敢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