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春秋时代的名医扁鹊去拜见齐国的蔡桓公。初一见面,他就觉察到桓公的气色不对,于是对桓公说:“您得病了。不过现在病灶还只是在肌肤,如果及时治疗,很快就会痊愈。但如果耽误下去,病灶向内发展,就不好治了。”蔡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身体棒棒的,没病。”扁鹊见桓公如此自信,只好告辞。
扁鹊走后,桓公对臣下说:“这是个沽名钓誉的家伙!我没病,却说我有病,给没病的人治病,当然能治好。他是想通过这种方法,来显示自己医术高明呀!”臣下立刻迎合桓公,一起嘲笑扁鹊。
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拜见桓公。他仔细观察桓公的脸色,忧心忡忡地说:“您的病加重得很快,病灶已经进入血脉,必须赶紧治疗了!”桓公听后,脸一下子拉得老长,非常生气。扁鹊见状,知道再说下去也许会惹祸上身,只好匆匆离去。
再过十天,扁鹊见到桓公后大惊失色,说:“哎呀!您的病已经非常严重,病灶开始侵入肠胃,再不治疗就有生命危险了!”自我感觉良好的桓公觉得扁鹊简直是危言耸听,脸色气得铁青,狠狠甩一下袖子,愤怒地转身走开。
又过了十天,扁鹊应招进宫,只是远远地看到桓公,就转身撒腿逃跑。桓公纳闷,心想我现在还没打算治你妖言惑众的罪呢,你怕什么?他派人追上扁鹊。扁鹊对来人说:“桓公刚得病的时候,病在肌肤,汤药可治;耽误了几天,病入肌肉,针灸可医;他还是拒绝治疗,病侵肠胃,加大药剂也还有救;而现在,他的病已经深入骨髓,这就无药可医了。他只能等死,我还见他干什么?”
追赶扁鹊的人把话带给桓公,桓公也不由得心里发毛,可是甩甩胳膊蹬蹬腿,又觉得自己的身体没毛病。谁料,五天之后,他突然浑身剧烈疼痛,疼得他满地打滚。这时他才知道扁鹊并非危言耸听,自己确实是隐患在身,可是,此时醒悟已为时晚矣。没过几天,他就病毒攻心,一命呜呼了。
这就是成语“讳疾忌医”的来历。
为防失联,请朋友们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备用号f
有病,得治,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然而,时间跨越了两千年,我们却惊讶地发现,蔡桓公死的其实只是肉身,他的“讳疾忌医”的精神竟然还顽强地活着!
相比之下,扁鹊倒算是幸运的,因为蔡桓公虽然痛恨他的直言不讳,但是并没有因此而掐住他的脖子甚至加害于他。而如今,“讳疾忌医”精神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除了将扁鹊们视为传播负能量的异端肆意打压外,还从动物那里学到了一门新技术——鸵鸟策略。
产于非洲的鸵鸟之所以声名远扬,既不是因为它的高大、耐旱,也不是因为它的长相滑稽,而是因为那闻名遐迩的应敌之策:每当感觉受到威胁时,它就把头扎进沙土里,用这种闭目塞听的方式自欺欺人,以为只要看不见听不到,天下就安全无忧、太平和谐了。
欺人骗己,双管齐下,高明抑或愚蠢?
但是效果是明显的——万马齐喑,只有马蜂在跳舞。
在给讳疾忌医的蔡桓公和逃避现实的鸵鸟打上“懦弱”的水印之外,我只好发出正能量的高呼:鸵鸟,把头埋得更深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