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麻省理工经济学家告诉你男女配对的真相」并不存在

「真正的人类择偶,根本不存在一个固定标准。」

最近见一则号称深度文的心理学文章刷遍各大公众号和所有人的朋友圈,标题说来大家一定很眼熟:《麻省理工经济学家告诉你男女配对的真相》说:

MIT著名经济学家Dan Ariely的书《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中有个实验,给100个男女大学生编号,1-100男单女双,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数字,只能看见别人的,然后让他们去找异性配对,争取配出来数字最大,奖金越多。
辟谣「麻省理工经济学家告诉你男女配对的真相」并不存在
过程和结局都出乎意料:首先大数字的人旁边马上围满要求配对的人,然后因为竞争太激烈,渐渐有人放弃退而求其次去找数字减低的,接着被围的人因为一开始选择太多待价而沽,最后失去选择“门当户对”的对象机会,只能保底选个和自己相差较大的。而数字小的则备受冷落,最后只能互相凑对,或通过交易来找人凑对。

结论是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恋爱关系中令人唏嘘的现实:有人天生资本多,容易被哄抢,但大多数人抢不到,于是退而求其次,资本少的人只能靠利益交换来结成关系,但条件太好的人也常因为待价而沽过久而选择不如意。

数字游戏=吸引力?偷换概念!

听起来简单但深刻,不仅精妙,还似乎非常有道理。
但实际上,这个研究属于张冠李戴,而且仅靠文中提供的信息并不能得出结论。

首先从文中提供的实验信息来看,这个研究的过程和结论之间是不匹配的,实验设计完全得不出结论。

依照网文中所描述的实验过程,虽然包含男女两组参与者,参与者在进行配对是也要求要去找异性,但匹配的原则完全是做数学题——要求两人加起来数值尽量大,而压根没有要求参与者考虑任何关于异性吸引力方面的因素,其设定的数字也根本和性吸引力无关。这个实验的目的跟文中所说“要男女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异性,争取能凑到最大的总和”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要被试找出能和自己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对象而已。

这组被试要是都换成别的群体,实验也依然可能出现类似结果。比如若换成一群创业狗和清洁大婶,按照实验设计也依然会出现类似的结果,难道结论说明了“创业狗和清洁大婶之间配对的真相”吗?



这个实验设计只能体现人的决策行为,而和性吸引力或择偶没有丝毫关系。关键转折点在,讲述者将参与者对别的参与者数值的索求,等同于他们对对方魅力值的认可:

 

真的有这样不靠谱的实验?没有。

最重要的是,Dan Ariely真的曾做过这样的研究吗?抱着“找原文献是追溯真相的第一原则”的态度,我和小伙伴立刻去找出处。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这本书中文名就是《怪诞行为学2》,经过编辑砍妹查实,原书里

并没有这个实验。
并没有这个实验。
并没有这个实验。

发表评论,文明发言,遵守法律法规一律通过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目前评论:1   其中:访客  1   博主  0

    • 叮当下载 叮当下载 4

      科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