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份入不敷出的数据 你就懂了社保合并到税务的原因

关于税和社保,其实是两件事,但这次被搅合成一件事了。分开来看,更容易看明白。

老规矩,先来一些数据(数据来自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社保基金)。

2017 年末,社保基金资产总额 22231.24 亿元。而 2016 年末,这个数据是 20423.28 亿元。看官会说,不紧张啊,你看这一年里还多出来 2000 亿呢。

看了这份入不敷出的数据 你就懂了社保合并到税务的原因

社保基金

那我们来看另一个数据: 2017 年社保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 1846.14 亿元,投资收益率 9.68 %。也就是说这两千亿,其实是在手里的钱投资赚来的。那投资年年都能赚这么多吗?在 A 股被割了很多年的老韭菜表示很怀疑。

除了投资收益,另一个增量来源是财政划拨。 2017 年度财政性净拨入全国社保基金累计 597.57 亿元。也就是说财政划拨了小 600 亿。赚了小两千,还划拨了 600 亿。也就是说有小 2600 亿的增量,体现在年末余额上,才增加两千亿,也就是说,社保本身在入不敷出。

那么入不敷出到什么程度呢?

社保有个关键的计量参考值,就是账上的钱够发几个月。 2017 年的社保年报才出来,地方的数据我傲得去抓。我们凑合用 2016 年的数据吧。 2016 年底,全国平均下来,社保账上的钱够发 17 个月左右,今年情况应该比去年还差点,小于 17 个月是大概率事件。

那么分省份是什么情况呢?

最富裕的广东省够发四年半,北京够发三年多,江苏浙江这样的经济大省,凑活够发小两年。出乎意料的是上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普遍不行。黑龙江省直接是亏空状态。大家看到这个全貌的时候,想的应该是:挖槽,那我交的钱,能不能领得到?这个情况不止中国有,日本已经在叫永不退休了,至于俄国,差不多拉到男性人口平均寿命的关口上再退休。

只要是人口出生率不足,社会老龄化,有一点点倒金字塔的趋势出现,养老金就不够用。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而且,在我们改革开放的某个阶段,为了让企业活力多一点,还特意让企业可以和员工协商缴交,基本都按最低档次缴交社保。也就是说有那么以十年为单位的时间内,社保的征缴是低位运行的。那么我们把以上的条件摆在一起看:社保结余越来越少,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缴交如果还继续最低标准,那么就意味着社保迟早入不敷出、要破产。

那么解决之道有几个呢?我蠢,只能看到三个: 1 、少发 2 、多交 3 、财政多划转

少发这就很难了,想想大妈大爷听说社保保障力度下降,他们都不上网来骂的,直接能给你躺社保大厅去。少涨点或者不涨他们能接受就已经很 OK 了,关键是人均寿命还在不断增长。越往后增长的,医疗开支还越来越大。昨天聊这话时,我很尊敬的一位前辈,他也是拿着养老金的,就笑着说,像他这样的,就叫做“老而不死是为贼”。

但,好歹咱们还讲一点孝道吧,第一条“少发”就不聊了。那么选择只有两个,多交或者财政多划转。咱们先讨论多划转。先来个数据:截至 2017 年末,财政性拨入全国社保基金资金和股份累计 8 , 577 . 80 亿元。这里面让我最吃惊的是彩票公益金 2651.69 亿元,就比国有股减持少几百亿。赌鬼是这个社会最不被尊重的人,也和最赤贫的人群重合,但确实划转的主力之一,吓得我都不敢查历年印花税累积的总额了,怕伤到自己。


那么在划转里,可以扩大的便是国有股减持。我们炒股的都知道,国企改革三类分四类分,都会有个竞争性的国资可以全卖掉。说白了,这也是国资亏损比较严重的地方。如果 A 股今天是 5000 多点横着,真还能卖出个好价钱,说不定买的人也能盘活这个资产。可借现在奔着五千点腰斩去了。

说白点,能卖出去的不敢卖,敢卖的卖不上价钱或者卖不出去。那么只能是多收了。其实也不是多收,就是取缔了原来那个“可以按照最低标准收”,都改成实缴。我印象里记得当时深圳还是哪,还有过工运要求企业实缴的。那会儿说不按工资实缴是侵害职工利益。现在让实缴呢,自然也可以喷是要实体经济完蛋。如果推倒现在的社保制度,都不交会怎么样?十年后基本就丛林社会了吧。

综上:按工资实缴,是缩窄中长期社保缺口。而历史造成的缺口,将靠慢慢卖国资(或者彩票)来填坑。至于实缴之后,经济会怎么样。会有大批的企业倒闭?我觉得会有不干的,但不会大批倒闭,通常这种制度性的变化,最后都会体现为通胀。

发表评论,文明发言,遵守法律法规一律通过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目前评论:1   其中:访客  1   博主  0

    • 乐游网 乐游网 3

      企业的压力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