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无言:私营经济的衰退

坚实的证据显示,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的发展陷入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困境。我们发现:

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口径同比数据,是经过筛选的结果,存在“幸存者偏差”。在规模以上统计样本中消失的企业,主要是受供给侧改革冲击的私营企业。而在“去杠杆”的政策指导下,私营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上升,从52.2%上升至55.6%,利息支出则同比上升11.8%。

二是私营企业的不幸,可以解释导致统计学上“幸存者偏差”的真实原因。在众生喧哗的世界,我们更需要聆听花落的声音,那些消失的、惨淡经营的、痛苦挣扎的人间故事,更值得我们深思。

(来源新财富杂志、作者丁安华,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01改革开放四十年:私营经济发展乃中国奇迹

改革开放四十年,不忘初心。改革的初心就是摈弃计划经济,承认私有产权,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系。这一套改革逻辑,至今仍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议题最完整、最深入人心的表述。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最具争议性的两个问题,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另一是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关系。由于这两组关系本质上互不相容,两者兼得不可能是最终的答案。只要这两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我们就仍然处于典型的政治经济学时代,我们的改革仍然需要深刻的思想启蒙。

当然,仅有价值观上的完美表述是不够的,还需要基于科学的实证。事实是,中国的私营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一个基本的共识是,私营经济的发展与市场体系的建立,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解释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奇迹。

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幸存者偏差

一直以来,我认为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的规模以上(年收入2000万以上)工业企业经营数据,频度高而且质量不错,是从事经济运行分析研究时必备的实证材料。然而,从2017年8月开始,统计局公布的工业企业数据出现“异象”,表现在:工业企业的收入和利润“累计同比”与“累计值同比”出现偏离,而且偏离越来越大,这一现象引起广泛关注。

具体而言,从主营业务收入看,统计局公布的今年1-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同比增长9.9%,看似不错;但根据收入累计值计算的同比增速为-13.36%,形势严峻;方向一增一减,相差23.26个百分点。

图1: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数据偏离

落花无言:私营经济的衰退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从利润总额看,统计局公布的今年1-7月工业企业累计同比增长17.1%,但根据利润累计值计算的同比增速为-8.10%,同样一增一减,相差25.2个百分点。如此巨大的偏差,原因何在?

图2: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数据偏离

落花无言:私营经济的衰退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关于出现差异的原因,统计局的官方解释主要是企业统计数量发生变化,还有加强统计执法、剔除重复计算和非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剥离等原因。历史上,统计局公布的累计同比增速与根据累计值计算的同比增速之间大体保持一致,偏离非常小。而统计口径内的企业数量变化是持续的,并非今年才有。统计局并非撒谎,关键是他们认为数据的比较对象需要同口径、同范围,同批企业进行比较才能真实反映经济情况。统计局的同口径、同范围、同一批企业(“三同”),是指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所以他们计算的“累计同比”,是根据“三同”口径的企业今年和去年申报的数据为计算依据。而累计值是当年统计口径内全部企业的加总,问题是今年和去年的统计口径内的企业数目显著不同,所以我们自行计算的“累计值同比”不等于统计局公布的“三同”口径的“累计同比”,而官方认为后者更准确反映经济的真实情况。

这是一个统计学上典型的“幸存者”问题,“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谬误已有学术定论。“幸存者偏差”是指,如果只关注某种经过筛选的结果,就会产生认知偏差或者逻辑谬误。例如,某一事件之前的企业数量为100家,每家产出为1元,总产出100元;事件之后幸存90家企业,总产出为96元。总产出事实上减少了4元,即总产出增长为-4%;但在可比口径下,那90家幸存企业产出反而增长了6.7%。如果直接引用这一结果,从宏观总产出的角度,我们将得出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论!这显然是思维的陷阱。

发表评论,文明发言,遵守法律法规一律通过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