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青,以“衣尚青”而得名。康熙三年吴三桂平水西之后,民间流传着一本木刻唱本——《水西传》,其上记有:“阿比那由(地名),穿青六百万。”由此可见,穿青一词来源于明代,甚至更早。
穿青人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未识别民族”。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谱、墓碑记载和传说中,他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 ”。其渊源存在诸多争议,近年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
现如今,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六个市(州)所属的二十多个县(市、区) 。此外云南镇雄一带也有人自称是穿青人,可惜的是如今他们身份证上的民族栏标注的大都是白族,云南省境内的官方数据已无穿青人这一待定民族。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其中,毕节市的织金、纳雍两县在当时已分别超过二十万 。
根据费孝通《民族与社会》,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这是老一辈民族专家费孝通、白寿彝等的科学论断。白寿彝在中谈到贵州穿青人时曾说:我们的民族识别工作是很细致的,这可以对贵州穿青人的民族成份的识别为例来作一点说明。所谓穿青人,住在贵州西北部,有二十多万人。他们是汉人,但要求承认他们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理由是:过去他们有“老辈子话”,是跟当地汉语不同的语言。以前我也在网上查过相关的资料,如果不是你提到过这本书,我是真不知道,当然,很多很多的穿青族人都不知道,希望这部书对我们认证自己的名族有帮助!

穿青人
澎湃新闻记者街头随机采访了100名已考虑改族称的穿青人,100人选择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没人愿意改为汉族。
对于原因,其中89人主要看中的是少数民族的优待政策,另11人称,主要是自己不认同是汉族的分支。
改少数民族可享受相关政策优待,但为何有一定比列的穿青人愿意改汉族呢?澎湃记者试图探访他们的想法,但因这些认同意愿调查表全被密封打包,除汇总表格外,无其他联系方式;另外街头采访没有遇到一名愿意改汉族的穿青人,遂这一愿望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