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石油危机、美元周期和人民币汇率走势

有位经验丰富的投资界前辈说,美元和石油都在涨,一定有一个是假的(因为石油是用美元定价的)。但从过去50年的周期来看,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每当石油价格与美元指数上升周期重叠时,中东局势都出现了震荡,历史正在重演!?

经济相互依赖,既可以促进和平,也可以引发冲突。问题的关键在于,相互依赖的领域。如果是在非国家安全领域,经济相互依赖将有助于促进和平。如果是在国家安全领域,那对外依赖度的提高会增加一个国家的不安全感,从而提高彼此冲突的可能性。而石油,就是关系到能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重要元素。本文基于历史和实证的角度,考察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如通胀、GDP等的影响,以及有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

一、能源与权力的错配产生了石油政治

1859年,美国人德雷克“上尉”在宾夕法尼亚州首次使用现代技术开采出石油,标志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开始。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石油已被广泛运用于轮船和汽车之上,成为机器动力的主要能源。伴随着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业生产,工业实力成为一个国家“硬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石油的战略价值随即显现,寻求稳定的石油供应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无论是一战时同盟国对罗马尼亚的进攻,还是二战时德国对苏联南部的进攻和对伊朗的渗透,或者是日本对印尼的占领,以及二战后西方国家对中东地区的干预,目的都是控制当地是石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罗伯特•基欧汉认为,石油是国际合作的中心商品,是美国霸权赖以存在的基础,它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货币和金融。正因为如此,美国不得不努力构建有益于自身的石油秩序,通过进多种方式对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进行渗透。但是,随着二战后民族运动的兴起,独立后的石油生产国希望通过加强内部合作,垄断石油供给,获取经济利益和外交话语权。冲突随即产生。

图1表示的是全球石油进出口网络。根据2016年的数据,石油出口量排名为: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俄罗斯联邦、阿联酋和加拿大;石油进口排名为: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和韩国。进口国的排名与经济实力有较高的匹配,但出口国却集中在中东、俄罗斯、非洲或者是拉丁美洲这些地区。2015年以前,美国长期占据石油进口第一大国的位置。但从2016年开始,中国反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当年进口量3.75亿吨,且进口依赖度高达70%。正是能源与权力分配不均的状况,导致了石油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对于中国,从2017年最新的数据看,中国进口石油主要来源于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伊朗等。美国在5月份已经退出伊朗核协议,8月份又发布了对伊朗制裁的声明。声明称,对伊朗能源部门的制裁于11月5号开始生效,措施可能就包括石油禁运。另外,美国与俄国的关系也面临较多不确定性。除此之外,叙利亚问题也可能使得中东政局不稳。总之,中美贸易纠纷不断升级的当下,不论是从宏观经济,还是从能源安全角度来说,石油问题都是关系到中国能否协调好内外均衡的关键要素。

图1: 2016年全球石油“相互依赖”网络

数据来源:联合国

二、地缘政治、美元周期与石油价格

地缘政治事件通过影响供求关系,影响石油价格。同时,由于石油以美元来定价,美元的强弱也是影响石油价格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美元指数的因素又包括美国经济、通胀和利率的相对走势。

一般来说,美元是原油的“镜像”,美元上涨与原油价格下跌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历史上也存在美元与原油价格同步上升的时期。从图2可以看出,几乎每一次牵涉到重要石油生产国的地缘冲突事件——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图表未显示),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和1990年海湾战争,都会引发石油价格和美元指数同步上升。只是,二者上升的逻辑是不一样的。前者源于供给冲击,后者则更多的是因为避险情绪、美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影响。油价上升和强势美元,对于新兴市场的石油净进口国来说,是双重冲击。一方面,油价上升或引发输入型通胀,同时还会消耗更多的外汇储备。美元升值的另一面,是本国主权货币的贬值。如果市场形成一致性预期,将诱致资本流出,影响国内资产价格稳定。而且,本币贬值与进口成本增加还形成了一个负反馈循环。

图2:美元指数与石油价格同步上升期,与地缘政治事件重叠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6日午后两点,埃及和叙利亚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此时正值美苏冷战之际,叙利亚和以色列的背后,分别是苏联和美国。苏联的战略目标是将美国逐出中东,同时还要阻止埃及与美国结盟。而美国既要支持以色列,又要照顾阿拉伯国家的尊严,确保其石油供应。当时一位美国官员说,最好的结果是,“以色列获胜,但在战争中被打的鼻青脸肿。”战争持续了两个星期,美苏双方促成了联合国下达停火决议,24日正式生效。

图3: 百年原油价格走势与地缘政治风险

数据来源:Wind,东方证券

数据说明:1910-1944年采用美国国内初次采购原油平均价格、1945-1983年采用阿拉伯轻质原油的塔驽拉港离岸(FOB)牌价,1984至今采用布伦特DTD价格。

10月8日,即战争的第3天,是西方石油公司代表与OPEC产油国在维也纳就石油价格进行谈判的日子。石油生产国的目的是提高油价,国际石油公司正好相反,他们想压低油价。OPEC的代表们表示,要将每桶石油的价格从3美元加到6美元,涨幅100%。而石油公司只希望加45美分,涨幅15%。谈判不到一星期就破裂了。

16日,OPEC谈判小组在科威特集会,单方面宣布将每桶石油价格从3.011美元提高到5.119美元,增幅70%。17日,阿拉伯产油国继续讨论,决定以9月的产油量为参考,每个月削减5%的产量,直到以色列从1967年占领的阿拉伯土地上撤军。19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向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的紧急军事援助法案,激怒了费萨尔国王,沙特立即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同时削减10%的石油产量,第2日又将其变更为20%。紧随其后,共有10个阿拉伯国家宣布对美国实施石油禁运。至此,第一次石油危机全面爆发,原油价格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1974年的13美元,涨幅超过300%,高峰时超过20美元。

阿以战争、提价、禁运和减产促成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直到1974年3月18日,阿拉伯国家才宣布结束对美国的禁运。国际石油秩序完成了转换,产油国开始了当家作主的日子。但是,风筝的那根线仍然掌握在美国手里,那就是美元。从此,全球化的博弈就多了一个石油的维度。


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7年4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发表了一份能源报告,称OPEC和苏联的可探明石油储量将在1985年前后触顶,之后,石油将供不应求。1年后,洛克菲勒基金会也发布了一份类似的能源报告,称“世界将逐渐经历石油长期紧张的局面。”这为石油价格上涨奠定了理性和感性的基础。发酵于1978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成为点燃油价飞涨和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导火索。

1950年代初,摩萨台领导的石油国有化运动失败后,巴列维重新掌权,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开启了类似于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的进程,在伊朗推行西方化和世俗化的国策。这激起了伊朗民众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巴列维是美国的代理人和傀儡。巴列维政权一直不稳定。自70年代油价上涨以来,巴列维将大量石油收入用于向美国购买一切能够买得到的军事装备,以镇压国内的反叛运动。由于石油收入均流向了少数利益集团,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伊朗国内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政府实施高压措施,秘密警察萨瓦克(Savak)对异见分子进行迫害。而此时,担任美国总统的卡特,推行人权外交,开始疏远与伊朗的关系,并对伊朗施压。巴列维政权危在旦夕。

发表评论,文明发言,遵守法律法规一律通过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