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是个舶来品,进入中国的历史很短。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对咖啡的最早认知可能都来源于小时候耳熟能详的那个广告——“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然而第一次喝到咖啡,许多人的反应都不是愉悦。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咖啡自然有它的魅力。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之后,咖啡在中国有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不管是为了提神、社交,还是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喝咖啡已经成了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
就像任何的生活方式一样,“是否影响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咖啡早已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社会需求加产业推动,科学界对它的研究汗牛充栋。时不时就冒出来的“最新研究”,一会儿说好,一会儿说不好,让人眼花缭乱。
于是经常有人感叹:让科学家们先打一架,打出了结果再告诉我们行不?
其实,营养学的研究大抵都是如此。作为一种组成复杂的“天然产物”,不同的实验、不同的量、不同的测试标准,得出不同的“好”与“坏”的结论是很正常的事情。
食物对健康的影响,从来不是靠某个科学家、某一项研究决定的。而是“科学家群体”把所有相关的研究汇总起来,进行梳理、总结,形成“科学共识”,再以此为基础为公众提供“生活指南”。
在以前,这一类的共识往往都是国外机构做的,我们只是把它们翻译过来,介绍给读者。现在,中国的一些权威机构也愿意花时间来做这样的共识和指南。这样的指南,会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被中国的公众所理解。
关于咖啡,中国健康科学与科学传播领域最权威的5家机构发布了《咖啡与健康的相关科学共识》。这份共识参考综合了国外主要权威机构的共识,对不同人群适宜的咖啡饮用量做出了简明扼要的建议,并且对公众关注的常见话题进行了直接明确的解答。
对于大多数公众,这种直接明确的结论易读、易懂、易记。而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搞明白来龙去脉的读者,共识也给出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来源。下面只展示了共识部分,没有展示文献列表,不要的读者可以在网上搜索共识的文字版,就可以得到所有的参考文献列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