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待在年底前就能三读通过。」在无人交通的发展上,本周台湾又迈向了一个新里程碑,立法院经济委员会在17日通过《无人载具科技创新实验条例》审查,总算让产业发展有了一个法源依据。
范围涵盖陆海空,无人载具条例拼年底通过
眼尖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这款实验条例的名称是使用「无人载具」而非「无人车」,立委余宛如在台北101智慧趋势展自驾车产业论坛论坛上,兴奋地分享这款实验条例会带来的三大影响。
「这是一个全世界陆、海、空载具都能申请的条例。」也就是为什么名称上不采用「无人车」的原因,意义上代表打开了无限可能性,无论是Google 的无人车、 Uber 的飞天计程车、Intel 的无人货船,都有机会在台湾展开测试。
此外,未来条例通过后无人载具除了可以上路测试,还能开始搜集行驶中所产生的数据,藉由数据的累积,才能让无人载具未来实际上路时增添稳定性;最后,余宛如认为借由这款陆、海、空全包的实验条例,可以让台湾在无人载具供应链上,抢先一步占有一定地位,「无人载具条例,年底前就有可能通过。」她说。
软硬整合,许毓仁:会有更多创新冒出头
「政府不应该只把无人载具看城市单纯的交通工具,这是台湾软硬体整合的reset(重启)。」立委许毓仁则接着分享一个故事:「几年前我去新加坡,当地政府安排我搭乘无人车nuTonomy 在市区绕一圈,」他回忆:「官员跟我说,这台车有95%是台湾组装的,那我问那5%呢?」
事实上,无人车新创nuTonomy 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实验室在2013年独立而成,背后金主包括新加坡发展局、三星及福特等创投业者,而那剩下5% ,就是来自MIT最为核心的关键技术,听到了这样的答案,也让许毓仁反问:「我就想,台湾只能做这种组装吗?我们应该是可以做软硬整合的东西。」
而或许刚刚通过审查的《无人载具科技创新实验条例》就是一个机会,这款条例是参考金融科技发展与创新实验条例的「监理沙盒」精神,所提出的草案,是以实验为基础,让整个产业终于有了一个法源依据。许毓仁分享,软体与硬体整合不是只有制造层面,可以在像是数据搜集、地图、感测器以及交通行动服务(MaaS)上,看到更多元的创新冒出头。
不过,许多人可能仍对无人载具上路测试抱有许多安全上的担忧,许毓仁进一步分享:「我们在法案中,有强制无人载具设置资料纪录器;同时,我们也规定实验申请人,在事故发生的时候,有通报主管机关的责任。」甚至还参酌今年刚上路的《欧盟个人资料保护规则》(GDPR),同时兼顾个人资料的保护。
对新事物的担忧很正常,但不接触永远不会有解答
「我们常看国外的无人车影片觉得很兴奋,但很多人不知道,那些车子有70到80%都是来自台湾。」台湾确实在硬体设备上有很大的贡献,不过回头来聚焦台湾的无人车发展,仍有许多人对技术抱有很大的安全疑虑,担心、害怕的情绪都是很正常的,人的天性本来就会对未知的事物感到害怕。
交通部科技顾问室主任王穆衡认为:「不要有一个虚幻的想法,不是明天无人车就会跟一般车子一样,现阶段许多测试都是在受到保护的环境运作。」这句话的背后凸显的是《无人载具科技创新实验条例》存在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人类跟他(指无人车)接触,是无法进步的。」一旦条例在年底顺利三读通过,在监理沙盒的精神下,可以透过法律暂时排除相关规范,让产业更有弹性,「你想想我们跟所有的新东西,一定都需要跟他相处一段时间,我们必须要有空间让车子跟真人接触。」
唯有透过接触与互动,才能在过程中搜集到最真实的意见反馈,让厂商设计出符合人性的新一代交通工具,「如果没有花时间跟产生摩擦、交流,我们对于无人车的种种疑问,是永远不会有答案的。」王穆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