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油气30年:不结盟的同盟者

翻译官曼苏尔(Mansur Muldakulov)清楚的记得,第一次踏上中国是在1989年8月4日。

当年的5月15日,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首次访华。三个月后,曼苏尔和另外359名被选中的苏联大学生汇集于莫斯科,准备一同奔赴中国首都北京,并前往中国各地的外国语学院学习中文。

在火车上度过七天七夜后,360位苏联学子抵达了北京。

走出北京火车站,曼苏尔看到来来往往的人流和自行车流,热闹地穿梭着,自行车铃声此起彼伏。 “我的耳边充斥着’叮铃——叮铃——’的声音,直到今天依然难以忘怀。那时的北京是一个自行车王国,和如今的汽车王国有得一拼。”

而今高楼林立的北京,路上已经被各种高档汽车取代,中国在短短二十多成为全球石油消费量最大国家,这是当时的曼苏尔无法想象的变化。

中哈油气30年:不结盟的同盟者
1989年在中国留学期间的曼苏尔。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1989年的中国,中国的原油产量正迎来新的增长。继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华北油田之后,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塔里木油田成为会战中心。此时中国的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并不断上行。

此前一年,中国政府对石油工业进行了改革,撤销石油工业部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1982、1983年成立的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直接隶属国务院领导。“三桶油”基本形成以陆上、海洋和石化各自经营的格局。

此时,国内的汽车工业尚处于起步,且基本以中外合资经营模式为主。

此时的哈萨克斯坦石油工业基础薄弱,充当着苏联“原料库”的角色,哈国所有的油气资源都要运至莫斯科后,再进行统一分配。

在四川外国语学院学习一年后,曼苏尔在回国前向就读于英语系的初恋女友求婚,但遭到了拒绝。

“跟我一起回苏联生活吧。”

 “我想去西方国家留学。”

1990年,苏联经济急剧恶化、社会动荡不安。23岁的曼苏尔意识到,苏联解体的那一天不会太遥远了。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分为15个独联体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和摩尔多瓦。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为272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排行第九,人口仅1800万,油气储量全球排名十八。

尽管坐拥丰富油气资源,因为开发和建设能力却不足,炼化、运输条件缺乏,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边大量出口原油赚外汇,一边还要用外汇从国外采购油气产品。

而邻国俄罗斯,继承了苏联主要的炼化技术、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以及大部分先进人才。

为了发展本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哈萨克斯坦不得不在1991-1995年间大量引入海外投资者。包括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公司和壳牌、雪佛龙等,几乎所有欧美国际石油公司都借此机会涌入了哈萨克斯坦。

“欧美国际石油公司对哈国的油气项目是势在必得,也抢先获得了很多优质的石油资源。国内石油公司当时没有太多积累,缺乏竞争优势。”一位在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从事海外油气项目建设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除丰富的油气资源外,哈萨克斯坦位于贯通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且拥有里海和咸海两大内陆海,无论是发展陆上贸易还是海上贸易,其地理位置都十分关键。

中哈油气30年:不结盟的同盟者
2018年9月,哈萨克斯坦高速路两旁难得一见的村庄群,这里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 摄影:邓雅蔓 

这一年,曼苏尔应聘成为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的一名翻译人员。在这里,他成为了中哈建交和贸易重建的见证者。

1992年1月3日,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中哈油气30年:不结盟的同盟者
中国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会见哈萨克斯坦大使,左后为曼苏尔。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中哈油气30年:不结盟的同盟者
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和哈萨克斯坦前总理铁列辛克,左后为曼苏尔。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当时两国的领导交流情况,大家都不容易,要想办法一起渡过难关。”曼苏尔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哈萨克斯坦在当年背负着很多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沉重包袱,一度糟糕到不能保证百姓温饱,油气工业等支柱产业缺乏基础设施、人才和技术。

1993年,随着中国石油需求的蓬勃增长,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3亿吨原油消费中,近六成来自进口。以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为代表的国内油气企业开始谋求开拓海外油气业务。

中石油成为继欧美油气巨头后,第一个进入哈萨克斯坦的中国油企。

发表评论,文明发言,遵守法律法规一律通过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