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针对未来房价走势,新华社发表署名文章表示,中央遏制房价上涨的决心不会发生改变,决不会允许调控前功尽弃。
新华社《如何看待未来房价走向?》,中强调“中央决不会允许房地产调控前功尽弃”,可见其态度。
新华社称,种种政策表明,中央遏制房价上涨的决心不会发生改变,调控举措不是装装样子的“花拳绣腿”,“房住不炒”定位正在从各方面得到进一步落实。政策“说话”,对引导和稳定房价预期起着关键作用,把一二三线城市中房价上涨的躁动打回原形,让有些地方寄予房价“再飞一会儿”的希望迅速冰冻。
当前有些杂音认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可能促使政府放松房地产调控。要明确的是,根据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所强调的“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调控精神,决不会允许房地产调控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距离深圳“731新政”楼市新政过去刚刚90天,中央用这样的力度也并非空穴来风。
此前一则有关“取消限购令”的传言在业内迅速发酵。传言称,根据国办在今年5月发布的《关于开展涉及产权保护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即“29号文”),到今年10月底,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有违产权保护的相关文件将被清理,其中就包括各地出台的“限购令”。
但该消息对市场的影响不可忽视,除了被大量传播外,近几日,A股和港股的地产板块都曾出现大涨。
21世纪经济报道的《“取消限购”传言下的楼市生态:市场神经紧绷 价格博弈正酣》提到,本轮房地产调控已持续了30个月以上,时长超过以往任何一轮调控。在力度上,除以往的限价、限购、限贷外,又增加了限售、限商两大“杀招”。在广度上,调控政策因地制宜,已经细化到区、县一级。虽然过去两年楼市交易规模不断攀高,但从今年开始,这些政策的影响逐渐显现。
政策“松绑”消息的不断出现,证明了市场神经的无比紧绷。
8月9日晚间,上海有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下调首套房优惠利率至九折消息传出,但仅过一晚,又调回到9折。8月10日下午,农行上海市分行向澎湃新闻表示,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未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进行下调。工行上海市分行则表示,一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认真执行个人住房贷款差别化信贷政策,目前未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进行调整。
此前因降价一度成了网红的合肥院子,又回调到2万元/㎡。9月底,安徽文一泰禾合肥院子,降价6000元,来到1.5万/㎡,老业主最多亏了100万。据第一楼市信息,10月24日上午,合肥市房产局曾去合肥院子进行调研,不到一个星期,合肥院子房价回调到2万元/㎡。
还有,此前朋友圈刷屏的各地取消限购,当时各种“内部权威人士”,“广州取消限价”、“长沙取消限购、厦门取消限购、济南取消限购”等等,随后也都被打脸。
据中原地产统计,截至10月,今年全国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接近400次,比去年同期增加8成。
实际上,10月28日,住建部日前发布了《中共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关于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财新直接用了住建部:坚决遏制投机炒房 加大分类调控、精准施策力度,作为快讯标题。
央行观察在8月提到,房地产占经济总量6.5%的比重,贡献了三成的地方财政收入,吸收了近三成的银行信贷。
易居研究院2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其监测的100个城市新房成交均价同比增幅已连续14个月保持收窄态势,房价环比下跌的城市数量在近两个月有所增加,9月升至31个。9月份的楼市库存规模明显增长,属于近45个月以来首次显著攀升。
9月房企推盘节奏明显加快,但销售方面却出现萎缩,当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为4379万平方米,环比减少4.2%,同比增长6.8%。
如果房地产持续降温,最先被拖垮的也许不是各地居民,而是地方财政收入,毕竟地方财政收入对于房地产的依赖并没有减弱。
根据,WIND数据库中抽取2016年末有数据的41个城市进行了对比,2016年,41个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比重为28.5%,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北、上、广、深、杭,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均在40%以上。且201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预计不会发生大的波动。
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全国的土地出让金除以地方本级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得到政府性基金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程度,该程度也在逐年上升,且占比已超过90%,地方财政对房地产业依赖度高达 40% 以上。
老子打儿子常有,但真把儿子打死的老子,可没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