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两次大金融危机留给中国的启示

我们通常说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实际上在2007年就开始,当时称其为“次贷危机”。其背景在于,美国金融机构之前给无偿还能力的家庭发放太多不负责任的住房按揭贷款,他们当时的心态就如这些年许多中国机构和个人一样,赌的是:只要由杠杆推动的房地产泡沫不破、房价不跌,那些贷款就不会有问题!

可是2007年房产价格开始逆转,首先触发的是次级贷款无法偿还即次贷危机,后来偿还危机逐渐演变并在金融体系内扩散,到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时就变成了全规模的金融危机,恐慌遍及全球金融市场,成为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的最大规模金融危机。

陈志武:两次大金融危机留给中国的启示

美国雷曼兄弟申请破产

从次贷危机的开始到今年,已经十周年了。加上之前跟我们更贴近的1997-98亚洲金融危机到今年也正好是二十周年,所以,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有必要再对金融危机的起因及应对措施进行一些思考和总结,尤其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的转折时期、人们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状况高度关注之时,总结过去金融危机的经历和教训,其必要性显而易见。

当然,2007-2008年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还没结束,还在发酵中,所以,我们也有必要将这次金融危机跟1929年的那次金融危机进行对比,以帮助我们判断这次危机跟那次危机的异同,以及本次危机带来的后续结果会如何继续演变,在政策上需要做哪些预防。

比如,2016年是国际社会充满“出乎预料”政治事件的一年,先是英国脱欧出乎预料,美国特朗普胜选总统出乎预料,意大利的公投结果也出乎预料,到目前人们在急等法国民粹主义候选人到底会以多少胜出。驱动发达国家相继“出乎预料”的共同因素是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民粹主义的兴起,而这种社会潮流只是2007-2008金融危机后果的延续表现,是大危机带来的一连串反应的一个环节,就如1929-1933年金融危机引发类似的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各国关起大门的经历一样!

也就是说,1929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先是长达十余年的房地产和整体经济繁荣,1929-1933年间金融危机使近9千家美国银行倒闭、GNP缩水近一半,到1933年失业率达到25%,期间贸易保护主义、左派民粹主义在美国和其它发达快速盛行,各国设立贸易壁垒、关闭国门,最后发酵到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这个意义上讲,那次金融危机的全过程持续了十五年,包括了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到1945年二战结束才算真正画上句号。

这次金融危机虽然跟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相比,其冲击的程度和范围都要小很多,但危机影响的全过程还没结束,目前我们还在第二阶段——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的盛行阶段。也可能只有通过这种对比,才能让我们更全面理解避免金融大危机尤其是根除导致大危机的根源的意义,而且让我们看到正在发生的“出乎预料”现象其实并不出乎预料,因为这些都是人类社会消化大危机的具体方式之一。

除非导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那些结构性扭曲能够提前避免,否则一旦发生危机并冲击社会中的多数群体,那么,消化后果的方式可能只有革命和变革两种选择,而我们到目前为止所看到的英国脱欧、美国选特朗普做总统等属于相对温和的“变革”。


2007-2008年与1929-1933年:两次金融危机的对比

这次金融危机之所以没有1929年的那一次那么严重,原因之一是1930年代和之后对金融产品的结构设计和美国金融体系都做了大量改革,规避了1929年之前的许多结构性问题,但是,那些改革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隐患,尤其是道德风险问题变相鼓励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去过度冒险。

首先,经济大萧条之前美国采用的是单一银行制(unit banking),也就是不允许银行有多家分行或其它分支机构,到1929年时,只有2%的银行在全国有网点,3.6%的银行在单个州内开分支网点,剩下的银行都只有一个网点;而即使是有分支网点的银行中,平均每家的网点数不到4.4个!这跟当时的加拿大形成极大的方差,因为加拿大只有18家银行,但有4676家分支银行,而全美国的三万多家银行中,在总行之外的网点数才1281个!之所以当时的美国银行结构如此,是因为担心银行过大,怕它们太大之后会控制太多经济资源。

从银行风险的角度看,单一银行制的风险承受能力最低,因为一家单一银行是否能活下去完全取决于本地经济,当地经济一有大的波动就容易威胁其生存,而那些跨地区开分支网点的银行则可利用各地经济的不完全关联性达到分散风险的效果,其抗拒经济波动的能力显然会更高。

银行体系的结构差别使同在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在1929-1933年间的遭遇完全不同:加拿大没有一家银行破产(尽管有10%左右的网点被关停),而美国有近三分之一的银行关闭,银行挤兑风潮一波接一波地发生,严重影响金融体系给实体经济的供血,信用支持大大萎缩之下造成更多实体企业倒闭,使美国的经济下行和失业压力远比加拿大严重!

经济大萧条期间,一系列银行立法对之前的结构性问题做了纠正。一是推出联邦存款保险制度,给全国各银行的存款提供保险,减少恐慌和挤兑压力;二是建立分业经营体系,把商业银行跟投资银行、保险等隔离开来,降低金融机构的冒险空间;三是允许甚至鼓励银行往网点化发展,但对各银行的物理网点范围进行管制、分区发牌照。这些措施对于稳定银行体系起了积极作用。

到1984年又推出新立法,逆转之前的分业经营模式,重新允许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模式,打破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等业务间的壁垒,并且银行可以跨州、跨地域扩展网点,从此形成了跟大萧条之前完全不同的银行体系格局。这些改革的最大结果是造就了几个庞大的金融集团,比如,美国前五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1970年时为17%, 到2010年则上升到52%!

这些金融集团不仅是“大而不能倒”,知道有政府的隐形救护保障,而且在存款保险和混业经营的条件下,这些金融财团更愿意冒险,而且是跨越各类金融品种加大杠杆地冒险,比如,到2007年,金融集团的杠杆都高于资本金的30倍,五大银行的金融衍生品头寸是整个衍生品市场的97%,几乎包揽了所有衍生品风险。

尤其是在金融业务链条拉得很长的环境下,这些金融机构跟发放次级按揭贷款的一线人员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委托代理问题升到历史新高,他们不再真正了解其头寸所蕴含的真实风险!因此,虽然大萧条之后终结了单一银行制、让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通过跨地区跨业务网点来分散风险,但是,到2007年之前,美国银行和其它金融财团所持有的风险尽管在本质上跟大萧条之前的银行大为不同,在风险量上却有过之而无不足。这为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的经历埋下了种子。

当然,不管是“大而不能倒”逻辑下政府保障所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还是从混业经营以及政策主导所带来的过多风险角度看,今天中国的金融体系跟这次金融危机之前的美国有许多相似,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当然值得我们思考。

其二,住房贷款的支付结构存在严重缺陷,而且贷款期限不超过五年。大萧条之前,住房贷款到期之前每年只需要支付利息,到期时一次性支付本金。比如,张三借一百万美元买房,期限五年、年息5%,那么头四年十一个月里每年只支付五万利息,等到五年到期时还本一百万美元。

这种支付结构非常不利于放贷方提前发现借款方的支付能力,因为前面四年十一个月的支付压力很小,即使借贷方最后无能力还本,也无法提前知道,把风险都堆积在最后的时间点,而且即使借贷方有能力偿还,但要一次拿出一百万美元还是需要借方有足够好的财务纪律。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造成众多企业倒闭、许多人同时失业的情况下,许多人同时面对一次性还本的大额支付压力,逼迫他们同时个人破产、债务违约,这无疑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程度,造成更多银行倒闭。

大萧条期间1934年的立法改变这一结构性问题,不仅使贷款期限延长到30年,而且把还本的压力分摊到贷款期限内的各年各月上,避免了“一次性还本压死人”的局面。

那次改革还包括1938年建立的二级住房按揭贷款市场,通过由联邦政府建立的房利美公司,随时从需要回笼资金的银行手里购买住房按揭贷款,增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使银行不用担心是否会被缺乏流动性的长期住房贷款拖垮。

1970年再推出的住房按揭资产证券化创新,又进一步提升了房贷市场的流动性和资金供应量,使2007年之前的美国银行等金融体系跟大萧条时的情况大为不同,似乎使1929-1933年式的金融危机难以再现。

可是,事后看,二级住房按揭贷款市场和资产证券化虽然大大提升了银行的流动性,却又同时使得房贷资产的“毒性”大大增加,原因就是上面说到的银行跟做房贷决策的第一线工作者之间的距离拉长得太多,让做房贷决策的人根本不用顾忌不负责任放贷的后果。

这种因为委托代理链条拉长所带来的风险是大萧条之前所没有的,但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前却被忽视,成为2007年才开始露出水面的大隐患!

当然,这次危机跟1929-1933年那次金融危机的最大差别在于政府是否干预、何时开始干预。

1929年10月股灾发生后,一直到1932年联邦政府和美联储基本没有救市,而州政府的行为集中在救济受害的家庭和个人,不是面对挑战的金融机构。实际上,联邦政府层面的主要行为包括两种,一是美联储在收紧流动性(由于金本位原因),另一项是1930年推出Smoot-Hawley 法案,对两万多种进口商品增加关税。这两项举措都大大增加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度,使整个社会的局面每况愈下!

相比之下, 这次金融危机于2007年开始后,一方面是美联储大幅降息(把标准利率降到几乎零),增加流动性,另一方面由财政部给“大而不能倒”的大型金融集团进行注资,救助重点放在稳定金融机构上而不是个人和家庭上,快速稳定金融市场信心,避免挤兑的出现。

发表评论,文明发言,遵守法律法规一律通过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