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大辩论:一场震铄古今的大论战

导读:汉武帝去世6年后,终于有人敢质疑他的国营化政策。汉朝议事大殿上爆发了一场帝国经济政策的大辩论:盐铁行业要不要继续国营垄断?正方辩手是武帝时期的财政大臣桑弘羊,反方辩手则是一群儒生。《盐铁论》记录了这场影响至深的大辩论。盐铁论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汉朝!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撒手西去,把许多问题留给了继任者汉昭帝刘弗陵和顾命大臣霍光、桑弘羊。有趣的是,霍光和桑弘羊这两位顾命大臣水火不容。

盐铁大辩论:一场震铄古今的大论战

霍光是大将霍去病的弟弟、首辅宰相(相当于内阁总理),他希望坚持汉武帝晚年的《轮台罪己诏》,放开官营、轻徭薄役;桑弘羊则出身于富豪之家,任大司农(相当于财政部部长兼央行行长),他坚持盐铁专营、平准均输。

当时的汉家天下虽然破败,却与吕雉时代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吕雉时代,包括三公九卿在内的汉家人都很穷,外有匈奴、内有诸侯,内忧外患之下封建官僚不可能成为强势分利集团,所以吕雉可以成功推行“耕者有其田”。

经过汉武一朝,封建官僚势力已成,要想废黜这些苛政并不容易,必须在舆论上做好准备,因此霍光找了新的同盟军——“贤良文学”。

贤良文学是在野的儒生,他们没有官职,却是各地推举出来的道德楷模。在霍光的支持下,贤良文学与桑弘羊展开了一场为期半年的大辩论——盐铁论战,内政外交、国家治道、王天下之道皆为其辩题。

我之所以用震古烁今来形容这次论战,是因为它所展现出来的思想之深远、谋虑之全面都远超我的想象,其中的理论足以媲美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这场论战特别辩论了以盐铁经营权为主的两种经济思想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政治、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其他国民政策,其内容不是本篇小文所能够完全容纳的,但我实在不想让大家错过这样一场经典的论战,所以此处将挑选几条我个人认为最为重要的论题,供诸君一阅。

在这次论战中,桑弘羊为正方,贤良文学为反方。

辩题1: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流民众多?

正方认为:人天生就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贫富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智力水平,聪敏的人能够拥有一百个人的财富,愚蠢的人连自己都养不活。天子圣明,盐铁官营的利润可以周济穷人。流民众多怎么可能是盐铁专营的过错?先帝(刘彻)怜百姓疾苦,各地县官就像百姓的亲爹(县官之于百姓,若慈父之于子也),水旱灾害时给他们衣食,为他们修水渠、劝农桑。

正方结论:流民都是因为自己太懒惰,不耕耘就播种,不播种就想收获,所以流民之所以为流民,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堕民不务田作,饥寒及己,固其理也。其不耕而欲播,不种而欲获)。

反方驳斥:最聪明的人,能靠自己的能力在短短几年之内富比王侯吗?现在,富人一年内赚取的财富超过了普通人数代数百年的积累,世界上怎么可能有这样的聪明人?

反方认为:所谓“盐铁专营”,根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经营盐铁专营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身居高位,原有的盐铁商人迅速地销声匿迹,为这些高官留下了广阔的盈利空间。此后,盐铁商人亦官亦商,又利用手中的金钱为权力铺平道路。这些人的府邸能占好几条闾巷——幽暗之处曲径通幽,开阔之地驰骋骏马,亭台之上素女抚琴……如此富有、位居庙堂之高,却还是与市井之人争利!

百姓何尝愿意流离失所,先帝只是征伐四边,封建官僚却借机征收苛捐杂税,无休止征伐徭役、工商不得发展、农人不得安宁,百姓为了躲避人头税甚至会杀死自己刚出世的孩子。随着官商势力成长,百姓在高压之下不断陷于贫困、破产、失业,最终成为流民。

反方结论:朝廷垄断盐铁,创造了一批富比王侯的官商,官商穷奢极侈导致流民出现。

发表评论,文明发言,遵守法律法规一律通过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