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研发投入 看中国各主要产业的未来

今天我们研究下最近三年,中国对各个产业的研发投入的情况,也就是2015-2017年。

从技术研发投入 看中国各主要产业的未来

(本文转载,原文公众号作者宁南山,请大家关注)

我制作了下图,注意单位都是人民币和三年累计的名义增速。

我们可以注意到,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居然排在了第二位,

超过了汽车制造业!

这个产业究竟包括什么呢,简单的说,这是和电力的产生,输送,使用等相关的产业。比如发电设备机组,各种变压器,整流器,配电开关,太阳能面板,光纤,电缆,

还有我们手机和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家里的空调,洗衣机,以及电灯,电磁炉,家用电气厨具炊具等等。

当然,从这个产业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知名的公司在从事这个行业。

比如国外的ABB,西门子,施耐德,松下,三菱等等。

我们可以看到,在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这个领域,国内总体已经比较强了,比如和电网建设相关的各种发电机组,各种输配电设备,太阳能面板,光纤,电缆等等,国产化进度都非常快,而且实现了大量出口。

 

像光纤光缆领域,2017年中国已经形成了多家百亿人民币级别的大企业

从2017年企业总体营业收入为例,

中天科技达到271.01亿元;

亨通光电营收254亿元,烽火通信总体营收211亿元。

长飞光纤营业收入103.66亿元。

当然了,如果单看光纤光缆的收入的话,

长飞在2017年排名中国第一,亨通中国第二,烽火通信中国第三。

 

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企业还达不到最强的地步。

2017年的全球十大光纤光缆公司,虽然中国占了五家,

但是全球老大仍然是美国康宁公司,另外日本的古河电工也排在世界第四,住友电工世界第八,藤仓世界第十,另外还有意大利普睿司曼 世界第七,而且技术含量很高的海底光缆,我国企业的份额就不高。

另外在技术上,根据中国发布的《中国光电子器件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2018-2022年)》

提出到2022年,中国光纤光缆的发展方向是“超低衰减”,同时要实现超低衰减光纤光缆的全产业链条,但是目前几个主要产品:硅锗料,光纤预制棒,光纤涂料,光纤光缆。

除了光纤光缆,以及难度很高的光纤预制棒技术被中国公司陆续攻克并且实现较高份额以外,高纯度的硅锗料,高性能的帮助实现超低衰减的光纤涂料等,我国还同样大量依赖进口。

不过这也是中国公司的发展方向。

 

其他很多方面都是类似的,比如电力的发电,输电,配电设备等,

中国也形成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公司,例如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西电集团,特变电工,许继电气,正泰,德力西,大全等等。对应于国外的通用电气,施耐德,西门子,ABB等等。

但是明显技术水平上总是还是差了一截。

其他例如发电设备(火力,水力,核电),早在2013年中国就占据了全球60%的产量,尤其是火力发电设备和水力发电设备,到现在已经不只是市场份额全球领先,在技术上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在核电领域也在奋力追赶。

 

多说一句,中国“系统强,部件弱”的态势目前几乎是贯穿于各个产业,

但是实际上,随着这些年的技术和管理进步,虽然慢于系统的发展,但是国产元器件也在逐渐赶上来,只是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也还有疑虑,究竟国产器件行不行?

我之前做项目的时候,就能发现,即使国外客户认同中国的系统,

但是在部件领域,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还比较低,我已经不止一次遇到客户要求指定某个部件用欧洲品牌。

不过当客户没有指定的时候,我们就一律使用中国品牌器件出货,产品在客户的使用环境中逐渐经受了数年的检验之后,客户对中国品牌电气器件的信任就建立起来了。

每当客户质疑中国产元器件不行的时候,我就把在欧洲其他客户使用的例子搬出来,说你看都已经用了好几年了,总会有客户被说服。

 

很多人在做项目的时候,一遇到国外客户指定某个元器件品牌,一般就服从了,因为不想丢了项目,但是我是尽量说服客户用国产元器件,至少我认为国产元器件在很多领域已经堪用,跟随中国的各种系统设备在不知不觉中大量出口。这里面有一个信任和机会的问题。

实际上按照我的经验,只要你能真的讲出用中国产元器件有什么好处,国外客户一般是持有开放的态度,毕竟在商言商。

当然总体而言,在技术上和国外知名品牌仍然有差距。

 

除了“系统强,部件弱”之外,还存在“份额高,技术一般”的情况,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几乎所有的子行业都是类似的情形,

比如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2017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经到全球前三了,

宁德时代出货量还是世界第一,比亚迪世界第三。

全球前十有七家是中国公司,

但是在技术上,仍然和日本的松下,韩国的三星SDI和LG化学存在差距。

空调,洗衣机等等都是类似,中国公司在份额上已经很高,但是在高端化,品牌化方面还有欠缺。

也就是说,中国公司的份额高,是因为占据了最大头的中端领域,高端的份额还是很小。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

一些以前曾经很高端的产业,现在因为中国的进入,已经被完全白菜化,

最为典型的就是太阳能产业,从上游的硅料,硅片,到电池片,电池面板全部国产化,各个环节全球份额都超过了50%,并且在技术上和国外的差距已经抹平,

发达国家的光伏产业公司纷纷倒闭,例如可以看成是中国晶硅光伏技术来源的澳大利亚,尚德的创始人就是新南威尔士大学毕业,老师是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马丁格林教授。

施正荣2000年在中国创立尚德太阳能,一度还成为了中国首富,可见当年光伏产业带给中国的冲击力。

 

2010年全球光伏产业红火的时候,中国各个光伏大厂全部供不应求,欧洲客户抢着到中国拿产能,中国的光伏企业销售员们可以说无比的幸福,躺着拿订单。一个本科毕业两三年的销售,一个月销售提成很容易一两万人民币,年入20万人民币以上非常正常。

不过后来补贴逐渐退坡,另外产能暴增,好日子就逐渐过去了。

而到现在,可以说向中国输出了太阳能技术的澳大利亚,

本土的太阳能厂家都已经破产了,欧洲尤其是德国的主流光伏厂家也基本倒闭。

 

总体而言,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我认为不需要太担心,因为中国在该领域已经实现了普遍性的技术突破,同时大量出口世界,全球份额已经很高,例如家用空调格力就是全球老大。

有的技术上也已经全球领先,比如全球最高发电效率的火力发电厂,还有我们的特高压电网,全球标准都是我们主导的。但是总体而言欠缺的是高端化,品牌化。

 

这个领域技术盲点有,但是并不太多,国外也没有办法在该领域卡中国脖子,因为中国基本上都有可用的国产产品可以替代。

另外为什么说不用太担心,

该领域从2015-2017年,三年的研发投入累计增长达到了22.68%,保持了很高的增速。

在前十大研发投入产业中,增速排名到了第四位。

这个产业可以说是中国制造的稳定器之一。


我们再来看汽车产业,研发投入排在中国各行业第三位

我一直觉得,汽车产业是我国可以说最大的产业失误了,没有之一。

目前我国搞产业升级,各个主要领域都进展顺利,唯独汽车这个主战场进展缓慢。

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45.6%,下滑到2017年的43.9%,总体居然还处于下滑的状态,这还是SUV市场爆发的结果,可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今年第二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车份额更是下降到了38.2%。

 

原因呢,主要还是我们搞自主品牌的时间太晚了,人为的自我压制自主的发展。

汽车产业非常有意思,和电子产业的明显区别是:

全球电子产业的消费电子品牌,总体非常年轻。

现如今的全球消费电子三强:苹果,三星,华为

年纪最大的三星电子:1969年1月成立

苹果:1976年成立

华为:1987年成立

其他更年轻的如OPPO, VIVO, 小米等就更不用说了,小米更是2010后。

 

电子品牌的后来者实现后来居上,没有汽车产业那么难,

VIVO品牌是2009年才创立的,到今年才9年。

小米2010年成立,到现在成立才8年,

OPPO品牌是2004年创立的,

华为虽然1987年就成立了,但是真正的下决心开始做消费电子市场,抛弃B2B给运营商定制手机,真正的开始做华为手机品牌是2012年。

 

汽车产业就不一样了,

由于属于价格更昂贵技术更复杂的商品,要被认可需要更长的时间积淀,

韩系被认为是全球发达国家汽车品牌的底层了,但是实际上现代汽车距今已经有51年的历史了(成立于1967年),属于“年轻”汽车品牌。

而处于全球汽车顶端的汽车品牌,

宝马(1916年),奔驰(1885年),奥迪(1909年),丰田(1938年),本田(1946年),日产(1933年),福特(1903年),通用(1908年)等

基本都是80-100年以上的历史。

比较公认高端的宝马,奔驰,奥迪,历史都在100年以上。

发表评论,文明发言,遵守法律法规一律通过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