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哪个行业的,今年以来,感受最深的一个状态,可能就是:难熬。
随手列举几个近期听到、看到的消息。
游戏行业,因为政策原因,多个项目被砍,多家工作室被解散。
有些上海的游戏公司,裁员比例高达15%~20%;不少小公司倒闭。
滴滴高管年终奖取消,员工年终奖腰斩。(澎湃新闻)
美团点评集团年底裁员30%。
魅族、美图、拉勾、知乎……均被爆裁员。阿里、京东、华为等大企业被传“缩招”“人员调整”。
根据《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来自中国就业研究所和智联招聘),互联网行业的CIER指数(就业景气指数),连续三季度出现下滑;全行业CIER指数也同比降低了18.93%。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无论如何,这种现象很可能还会延续到2019年。但更重要的是,它又揭示了一点:过度地依赖公司,一直为公司打工、当一颗螺丝钉,很可能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所以,我一直在强调: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每个人一定会变得更独立,一定会更加“T型化”,更全面、跨界、自给自足;未来的公司,也会更加倾向于用外包、众包、合作的形式开展业务,而不是雇佣。像现在已经有一种趋势:员工成立个人独资公司,跟公司形成生产合作关系,用合作的形式代替雇佣,让资源更加高效运转起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面对这个并不遥远的时代?
无论你是否足够幸运,幸运到没有被经济寒冬波及,这一点或许都是应该去思考的:
如果我不再以“打工”的形式为一家公司工作,我可以如何养活我自己?
我如何不再依赖于一个“系统”,活下去?
依靠自己生存
我是从2016年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当你在一家公司里担任一个职位,无论你能力多么出色,你所能达到的上限是什么呢?就是你职位的上限。
更不用说,你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精力,需要耗费在:跟老板的沟通,跟同事的关系,各种不想做的琐事,一个个开不完的会议,其他部门的掣肘和约束,不间断的干扰和打断……
而且,请诚实地告诉我:有多少人,是真正“喜欢”自己的工作,而非只是为了谋一份生,下了班就再也不想考虑工作的事,把每天这8个小时(也可能是10~11个小时)过成一种煎熬?
为自己工作,依靠自己生存,跟为公司工作,依赖系统生存,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的视野和眼界会被无休止地放大,你会看到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和能力仿佛没有了任何限制,可以延伸生长到各种角落。你会触碰到无限的可能性,一切机会仿佛都可以去尝试。
但是,当然,我绝不是鼓吹你出来“创业”。
从我辞职出来,到今天,差不多刚好是两年。这两年来的道路,怎么说呢,并不特别容易。如果是上班是Normal难度,偶尔Hard一下,那么自由职业就是自始至终、从头到尾Hell模式。
为什么?很简单。上班的时候,你每天可能只需要操心工作8~10小时;但创业和自由职业,你需要操心的时间就是24小时,包括醒着和睡着。哪怕有片刻浪费了、虚度了,你都会有负罪感。
如同我一个朋友所说:自由职业者,因为其不稳定性,收入除非达到在职工作的2~3倍,才能拥有同等的安全感。
所以,我对你的建议是什么呢?
你未必要急着“出来”,但是,可以趁这个时候,一方面先在公司里继续积累、成长;另一方面,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培养自己的敏感度、意识和心态,让自己慢慢适应“独立工作”的模式,提高应对各种情形的灵活性,减少对外部系统的依赖性。
这样,才不至于在机会来临时,坐视它白白溜走。
那么,有哪些准备工作,可以从现在开始提上日程,在在职的时候储备呢?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每个人都有一些需求,而其他人则拥有相匹配的供给,那么,如何把这种“供给”和“需求”有效地对接起来?——这就是商业需要做的事情,也是这个社会的运转方式。
简而言之,它可以被简化成这么一个模型:
需求是什么?(客户)
提供什么来满足这个需求?(产品)
如何提供给这些人?(渠道)
你要思考的是:如何搭建一个系统,去把产品和需求对接起来,并从中获取收益,支撑这个系统继续运转下去?
不妨从“我能提供什么产品”入手,再去寻找跟产品相对应的需求。
这里,按照产品的来源,又可以分为三大类:自己的产品,合作的产品,别人的产品。
下面分点详谈。
自己的产品
最直观、最容易想到的方式,就是自己去创造产品,来满足特定受众的需求。
比如:我帮企业做培训、咨询,接策划、营销合作,就是如此。它的本质是:通过你的技能积累,出卖你的时间、脑力,来换取收益。
这一类人,现在越来越多了:理财规划师,独立保险经纪人,营养师,法律顾问,插画师,企业外脑,增长专家,独立编剧,脚本作者……
那么,在职的你,如果已经具备了某个技能,或是有了某个奋斗方向,可以如何将其变成“自己的产品”呢?
不妨问自己这四个问题:
我的门槛是什么?
我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
我的方法论和框架是什么?
别人通过什么方式知道我?
1.门槛
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需要你的人越多,能达到你水准的人越少,你的技能就越值钱。
因此,要想把技能变成产品,最基本的一步,就是去思考:
我的技能里面,有哪些元素,是别人所无法轻易复制的?
硬性的门槛,像考取一个证书,获取某个认证,取得执业资格和准入资格,这个非常简单,不赘述。
软性的门槛是什么呢?可以考虑,在你擅长的领域,通过一两个切入点,去垂直深挖,来制造壁垒。
举个例子:
我刚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思考过很多种可能性,最终决定从写“职场”开始切入。但写职场的人非常多,如何才能跟他们竞争呢?我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职场,这就可以筛掉绝大多数的自媒体。但是,写心理学的人依然非常多,差异点是什么?我可以阅读英语文献,有坚实的理论支撑,这就是我的“壁垒”。
经过这样的思考,你就可以试着去找到自己的壁垒和竞争优势,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2.成果
在茫茫人海之中,别人凭什么要选择你?
这时,能够起到作用的,就是你的成果:你曾经有过什么经历,做出过什么产品,能够作为你的背书?
我曾经提到过这一点:许多人的工作,看似光鲜,能接触、调动大量资源,但这背后,其实都是依托公司的平台和资源而已。说白了,在这个位置上,换一个人,做出来的东西不会差到哪里去。
那么,你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如果刨除了公司的因素,你还剩下什么?
这里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站在公司角度,一定是希望员工更加精细分工,最好每人每天就负责一个环节,雷打不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可控性,让整个流程有条不紊地运转,省心省力。
但站在个体的角度,这种做法,正在不知不觉地把你毁掉。
如何才能有“自己的成果”?最好要有一个独立负责的项目,再不济,也要有一个模块。而不是专注于一两项任务,去配合别人、对接别人,推动整个系统的运转。
这是大公司常见的弊病。你可能只是负责系统中某个模块,日复一日地维护、执行、优化,成为“流程”的一部分。
我非常庆幸的一点,就是职场的起步是在外资乙方。因此,我从一开始,就有机会参与到客户的接触,前期的沟通,方案的策划和执行,以及后期的监控、维护上面,得以从“线”的视角去看待全局——这种感觉跟单独去做一项任务,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定要想办法,把自己往项目的上游和下游延伸,从“点”到“面”,尽可能参与和涉足整个项目链条,这才是你价值的体现。
3.框架
如果说“成果”,是对你实力和经历的证明;那么“框架”和“方法论”,就是你能够不断应对新场景、持续地去产出的支撑。
这一点,是你现在就可以开始落实的:
不断向上去总结、归纳、思考,把你日常的工作,团队的协作和产出,一起打包整合,输出成一个整体的框架。
然后,再不断将其抽象化、模型化,使之成为能适配不同场景、不同条件的方法论。
可参考:《如何拥有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如果有机会,试着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做出一些成果,对其进行检验。
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从国外回来后进了IBM,做了几年,整理了一套战略分析、体验优化的框架之后,跳槽到了某大企业,负责某个部门的体验优化。
他一个人带着一支小团队,没日没夜地忙了一年,然后就离职了。这一年里他做了什么呢?把在IBM总结出的一套框架,放到新公司的环境下,去实践、尝试,验证了自己的方法论,走人。
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一方面,新公司的部门得以改组,升级、优化了工作模式;另一方面,这套框架和成果,就会成为他的财富。他凭借着这些经验,无论是做咨询、培训,还是实践操作,都可以拿得出手。
4.品牌
解决了以上三点,下一个问题就是:别人通过什么方式知道我?——这就是你的个人品牌。
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通过拓展自己的圈子,向他们介绍你的业务和能力,以及通过朋友间的人际传播、口碑传播,把你的名气打出去。这是面向圈子的品牌塑造。
第二种,就是面向大众的品牌塑造。主要就是做内容输出,比如写知乎、做公众号、做短视频、在各种平台开课……
这也是你在现阶段,可以去考虑布局的。具体而言,有不少小技巧,以后的文章会再详谈。
合作的产品
对很多人来说,拥有自己的产品,未必是件容易的事情。那么,你可以考虑另一个角度:能否通过合作的方式,跟别人“一起”做点东西出来?
我们的能力,大体上讲,可以分成两类:对事的能力,以及对人的能力。
前者很简单,包括创作、执行、策划……就是“从无到有做出一样东西的能力”。而后者呢,则涉及管理、沟通、协调、拓展……亦即“结识和对接人的能力”。
许多人的能力图谱是落在后者的。比如:
旺盛的好奇心,对各行各业都有兴趣;
很强的共情能力,能体会到对方的情绪,选择适当的反应;
时常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无论面对什么人都能谈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