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四十年的核心问题是人口。在所有改革中,人口政策的改革最重要。因为人口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维持人口的均衡发展则是确保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
一、创新和人口规模优势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GDP以年均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9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中国人均GDP达到8640美元,居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7年的15.2%。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我们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这个重要讲话表明创新在改革开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人才和人口的重要性。
创新力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参阅我们的新书《人口创新力》):
一国的创新力=人口数量 X人口质量 X (内部交流量+外部交流量)。
简言之,一国的创新力取决于四大要素,即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内部交流量和外部交流量。
在人口数量上,中国是世界第一,庞大的人口规模为创新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库和市场,这是中国的核心优势。
在人口质量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迈入世界中上行列。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小学教育的普及率在60%左右,现在接近99.9%;中等教育的普及率从6%上升5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81年的1.6%提高到2016年的42.7%,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在内部交流上,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使用汉语,有利于形成文化一致、政治统一的大市场,并且户籍政策不断放宽,也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
在外部交流上,对外开放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流,资金交流,科技交流和人员交流,中国现在已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上述四个要素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人口规模优势。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人口规模优势的巨大潜能,开创了中国高速发展的时代。
首先,人口多,市场大,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造第一辆汽车与造第一百万辆汽车相比,肯定是后者的成本要低得多。所以市场规模越大,成本会越低,创新就越容易。市场越大,研发的成本分摊到每一辆车的成本就越低。在典型的服务行业中,在一个大城市中提供诸如银行、邮政、电信等服务的单位成本,也远比在一个小村庄提供类似服务的单位成本要低得多。
其次,人口众多也是庞大人才规模的基础。当今,大学教育是从事科技事业的前提。虽然总人口仅中国几分之一,但美国的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却长期高于中国,这是美国科技力量领先中国的重要原因。但这一情况在2007年逆转。从科研人数来看,中国在2000年不到美国一半,现已超美国,20年后将远超美国。尽管中国科研人员在知识和经验方面还有差距,但整体质量在不断积累中会逐步提高。中国的研发投入现在仅美国的1/3,但增长率数倍于美国,迟早将居世界第一。科技人才和研发投入的规模优势,会是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坚实基础。2013年,中国的电子商务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并且在创业模式甚至技术上领先世界。新兴行业的异军突起,也得益于世界第一的市场和人才规模。
在全球竞争中,中国人口的规模优势已经得到体现。比如,高铁建设高歌猛进,成为中国向海外拓展的名片;美国在1960年代就曾讨论高铁计划,但现在依然是空中楼阁,原因是人口密度不够,经济合理性不大。中国航天事业循序渐进,而美国虽在冷战时期因关乎存亡曾竭尽全力,现在却有些难以为继。在2013年,中国的电子商务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这意味着整体规模较小的中国商业在电子化程度上已高于美国。这种新兴行业的异军突起,反映了人口优势对扭转技术竞争态势的意义。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虽然领先的行业还很少,却可以在几乎所有行业参与国际竞争,这点无国可比。
人口规模优势在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更加突显,因为这些行业的研发投入巨大,边际成本却很低。人口大国往往能够利用其市场规模进行巨额投入,率先产业化,然后复制到其他国家。而且,大国的庞大人才资源,也更能聚集产生出产业和科技创新的集群。例如,中国5G建设全球领先,深圳则成为全球高科技的制造业集聚地。
二、人口危机是中国崛起的最大陷阱
按照目前每年6.7%的速度增长,中国人均GDP到2020年将达到1万美元,经济总量接近美国。如果美国GDP年增长率保持在2%左右,中国人均GDP将在2030年接近2万美元,虽然还只有美国的1/3,但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但是这个世界冠军能保持多久呢?那时人口结构危机的幽灵已经临近,因为低生育率导致中国人口的结构已经严重老化,年轻的工作人群急剧萎缩,未来的盛世将只是昙花一现。要改变中国未来的人口颓势,只有现在就彻底反思生育政策。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第二年的2017年,出生人口仅1723万,比2016年少了63万,比卫计委预测的最低值还少了整整300万。从各地已公布的数据来看,2018年上半年出生人口又比去年同期明显减少,例如,今年1-11月份,青岛市户籍出生人口同比减少21.1%。即便立即全面放开生育,出生人口锐减的趋势将不会改变。这背后有两大原因:
一是生育旺盛期女性的人数在急剧下降。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生儿在1990年代快速减少,从1990年的2800万直线下降到1999年的不足1500万。从2015年开始,22-31岁女性在十年内将减少超过40%。而2017年,15-49岁育龄女性人数比2016年减少400万人,其中22-31岁女性减少600万人。
二是新一代的生育意愿继续走低。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生育一孩成为大部分家庭的默认选择。此外,大学扩招虽然大大促进了近年的发展,但也可能成为降低生育率的一次性因素。如今大学招生每年约600-700万人,即同龄中约40%的人要上大学。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女性可能推迟生育时间,甚至减少生育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