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拍婆子”是什么意思?

拍婆子是指北京的男孩通过与素不相识的女孩搭话来交朋友。它既是带有准黑话性质的俚语,也是一种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生活时尚。

“拍婆子”的社会时尚含有青年人逐渐苏醒的自我意识,老兵因失势而更加固执地张扬自己的存在,干部子弟与权势脱不了干系的生活方式,女孩子本能地寻求团伙的保护,以及混混噩噩的流行时尚的跟随者。

拍婆子流行于1967至68年的中国北京。流行高潮期为1968年。1969年,随着“上山下乡,全国一片红”而退潮。

北京话“拍婆子”是什么意思?

把“拍婆子”纳入那时候的词典,可以解释作“男孩勾搭不相识的女孩”。它盛行于“文革”中前期,“文革”后期,这个词演化为“磕蜜”。往今天的词上套,或许和“早恋”搭点界。再现老三届、新三届那代人在动乱年代的生活的电视剧备受追捧,如《血色浪漫》 、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等。剧中反映当时青年男女之间交友,恋爱的所谓“拍婆子”现象,更是勾起了不少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的回忆。


“拍婆子”流行的渊源:

1966年夏,红卫兵运动风起云涌。仅仅半年多,被利用的红卫兵即遭抛弃,由斗志昂扬转为颓废消极。在复课闹革命中,属于老三届的青年被排除于学校之外。曾经驰骋于历史舞台上的老红卫兵(人称老兵)既无革命可干,又无学可上。他们精力旺盛,欲望充沛,却不知路诤畏健k们无聊烦闷,四处闲逛,无所事事,许多人又因父母受到冲击,顿失依托,开始抽烟,喝酒,拍婆子,逐渐形成一种玩世不恭的风气。北京因干部子弟云集而成为拍婆子的首善之地?

当时在校的中学生是上而不学。师道尊严已被批倒批臭,课堂如茶馆酒店,来去自便。上课时,学生以学革命为主,兼学别样,包括看小说(含手抄本的黄书)、说脏话、打架、梦周公、照镜子。好像在课堂上吃东西的并不多,可能那时太穷,没钱买零食。懵懂之中,在校生意识到自己未来的命运也逃不出上山下乡。一些人受老兵的影响,也加入拍婆子的行列。

鉴于当时依然革命的气氛和传统意识,男女私事多少带有几分离经叛道。对青年人来说,革命加恋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诱发出巨大的激情。然而,首先“拍婆子”并不具有革命的含义,其次,许多拍婆子的男生并非寻求实质意义上的男女关系,最后,因为在“拍”的过程中多有第三者在场,具有团伙的行为意识,而非绝对意义上的男女私人行为。

“拍婆子”的社会时尚含有青年人逐渐苏醒的自我意识,老兵因失势而更加固执地张扬自己的存在,干部子弟与权势脱不了干系的生活方式,女孩子本能地寻求团伙的保护,以及混混噩噩的流行时尚的跟随者。

发表评论,文明发言,遵守法律法规一律通过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