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下岗,我当然没赶上。我在首钢厮混那几年,正好是首钢日子正好过的时候,在工人阶级的收入里算是高的。
我记得刚上班的时候是九十年代初,工资不算高,好像是一百多块钱,但首钢是那种大型国企,从住房到菜市场都有,跟父母住在石景山分的高塔楼房里,真有点儿优越感。
您想,八十年代末搬到有电梯、有煤气管道的三室一厅新楼房,还是不花钱分的,小区设施完整,虽说远了点儿,但离上班的地方骑车十分钟,两站地之外有地铁,还能咋样?
这就是那时候大型国企的生活,工资说不上高,但福利待遇确实好,大部分收入是以福利的方式拿到的。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积蓄不多,因为连医院都是公司自备的,一旦有事是无法在这个体系内解决,就会出问题。但一般来说,也没什么是没有纳入这个体系的,大家就这么过着日子。
我是属于脑有反骨的人,没几年就忍受不了这种日子出去闯荡了,后来基本就没回过班组,大概就唯一回去过一次吧。
是首钢搬迁的过程中回去的。那时候为了北京奥运会要把重污染企业搬走,首钢自然是首当其冲,我们班组是维修辅助工作,搬的比较晚,还在原来的地方。
那时候首钢已经衰落了不少,福利也没有当年好了,但工资收入并没有提高很多。回到班组,感觉时光停滞在我十年前离开的时候,那个“安全生产”标牌还是当年我做的,墙上贴的工资表、奖金表显示,这些年收入涨幅不高。
我去的时候大家在打牌,拱猪,谁输了从桌子下钻过去。桌子也是老桌子,长条椅也是老的,我当年修补过的地方还在。
请班组的老同事吃了顿饭,从此就再没见过了。听说有些人不想随着公司搬迁,买断工龄下岗,因为原本收入就不高,没有多少钱,一场大病就毁了一个家。
有些人去世了;有些人提前内退,拿着很少的一点儿钱混着,等着合法退休;有些人随着公司搬走了。
我们当年是维修的手艺,车钳铆电焊,出去还是好找工作,有些工种真下岗或者买断工龄就不好找了,开天车的就很难找,炉前工也是。
有很多人过得不好,原本我家所在的小区也越发的破落,我家也早就搬走了。
最近看新闻,说是首钢原来的厂区要建文化园区,图片上流光溢彩的高炉与当年冷凝水配套的小人工湖,都是我当年异常熟悉的地方。
在后人看来,这些都是情怀与文化吧,大概不会知道当年几代工人的血汗与心酸遗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