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虽然已经开始走向没落,但当时的皇亲国戚还是贪的贪,奸的奸。当时嘉庆帝将十七弟永璘封为庆郡王,后来升为庆亲王,他的儿子们为郡王。本来两人兄恭弟亲,后来永璘的孙子奕劻在光绪二十年由慈禧亲封为庆亲王。虽然和自己的爷爷是同样的官位,但是奕劻却是永璘后代的败笔。
因为这个人不止老奸巨猾,贪财卖官无恶不作,而且是慈禧的左膀右臂,帮助慈禧解决了很多上不得台面的事;当时清朝刚建立海军,朝中命奕劻前去管理海军事物,并且兼任陆军很多重要的职务。奕劻的爷爷是亲王,他的父亲是郡王,而他也只是一个贝子而已,后来家道中落,奕劻连一件官服都没有,要是去上朝就得去当铺拿东西抵押,长大以后封官加爵,慢慢开始发迹。
但是小时候的穷苦养成了他的爱财如命。后来他被升任总理大臣时,和自己的儿子载振、那桐经常卖官图财,也因此他的府门口每天都有很多人去排队买官,被当时的正义人士称亲王府为“庆那公司”。奕劻老年过七十大寿时,虽然已经步入老年,但是他的贪财之心反而更加膨胀,他明面上叮嘱府里的人谁都不能收别人送来的礼物,私底下又命心腹去打造了四本精致账簿,命名为“福禄寿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来是为了将那些送金银的人按照相应的数量记载在不同的账簿,其中福账簿只有送万两黄金的才会被写进去,禄账簿是五千以上万两以下的,寿账簿则是黄金五千一下三千以上,最后的喜账簿就是一千以上三千以下了。至于那些百十几两的,奕劻记都懒得记,他的寿辰办了三天,他所收到的黄金高达百万。这几日里他的妻妾们打麻将、斗牌,一局输赢就能有二十几万。可见奕劻这场寿局贪污了多少。
1917年,奕劻因病去世,他的子孙向溥仪申请谥号,但是溥仪对于奕劻的所作所为恨之入骨,所以在内务大臣将“哲”字谥号交给溥仪时,被溥仪一口回绝了,其后亲自拟了“丑、厉”等低劣的谥号,奕劻的后代肯定是不愿意的,于是去找载沣求情,要溥仪给一个好听点的,溥仪最后选择了“献”字,载沣看到之后一时着急,就让溥仪改,溥仪也不高兴了,他奕劻贪污卖国。还和太后袁世凯同仇敌忾,大清的灭亡都是他造成的,凭什么死后还能得到谥号?后来在父亲和朝中大臣的劝说下,才赐予奕劻“密”的称号,寓意为“将功补过”,反观大清二百多年的谥号里,奕劻的应该是最差劲的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