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前傅盛在江湖里被唤做腾讯的铁裤衩、雷军的马前卒、360的弃子。到此,这些名号都随风散去。此三者,毕其功于一役。
接上篇:傅盛豹变:用方法和公式推演百亿美金的公司(上) http://www.blackeep.com/742.html
梦想派
当年雷军力主让傅盛带着可牛的七十人创业班底去合并猎豹的四百人,要腾讯投资,马化腾挺犹豫。他给雷军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问傅盛到底行不行,没带几百人队伍的经验。据说,雷军最后也无话了,反正也没别人可选,死马当成活马医,就这样了。
江湖里传,早几年傅盛在马化腾心里只是小角色,顶多60分。同样是腾讯投资但不控股的搜狗,同样生于1978年的王小川,打90分。能把腾讯大举投入还做不好的搜索做起来,马化腾认为王小川能力不俗。
3Q大战时,腾讯迫于形势力推金山毒霸。但大战一落幕,腾讯内部马上就做了QQ杀毒,跟金山毒霸竞争。既然马化腾意识到安全是国防,腾讯已经有QQ安全,补上杀毒这一环是自然而然。
当时金山毒霸的考验是,能否在PC上扛得住QQ杀毒的进攻。后来QQ杀毒小规模发布,据说,留存率不到金山毒霸的一半。同时猎豹加紧出了新版,十兆大小、十秒安装、十兆内存,令QQ杀毒相形见拙。
两个月后,腾讯内部中止了QQ杀毒。猎豹一位副总裁说,“这是第一次击穿了QQ的心”。
那时,傅盛在马化腾心里的分数大概上升到70分。
2012年,有人建议腾讯把安全业务拿出来注入猎豹,类似后来腾讯注资搜狗和京东的方案。当时猎豹强在PC,腾讯强在移动,合起来抗衡360。马化腾确实考虑过。但最终否决。据说,最大顾虑是金山是控股股东,而金山是雷军系,雷军系有小米。
2013年两会期间,傅盛第一次给马化腾聊国际化。马化腾当时关心工具软件怎么挣钱,傅盛说,做了再看。过了几个月,腾讯注资搜狗,腾讯帮聚会,傅盛给马化腾说CM已经有5000万月活了。马化腾下意识以为是收购来的,傅盛说大部分是自己做的。马化腾表示支持。
直到后来猎豹上市,国际市场靠自己打下来,傅盛在马化腾心中的分数到了90分,追平了王小川。这个过程,雷军和傅盛,嘴上不会说,实际上心知肚明。
如今,业内有一股力量想旧事重提,推动腾讯把安全业务拿出来给猎豹,做类似搜狗那样的安排,同时让雷军的金山让出控股权,就像张朝阳给王小川松绑一样,给傅盛松绑,也给腾讯吃定心丸。
这样做有个自然结果,猎豹在国内通过腾讯渠道崛起,削弱360。
把这个题目抛给傅盛,回答是:
“假设这能让360股价跌一半,对我有什么意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为什么不去开创新路?我不期望采取杀伤策略,我期望规避对手对我的杀伤。猎豹已经从最痛苦的鏖战中解脱出来,一年时间完成了跟360的差异化。我们并不寄托与跟谁整合才能战胜360,我们有能力追求独立的梦想。过去两年的整体思路,不是在老战场上继续鏖战。小米可以不做PC,可以重新定义路由器,路由器+硬盘+电视+手机,就可以不用PC了,换种方式颠覆PC。”
还有另一个局。即,推动由腾讯来坐庄,让猎豹跟搜狗合并,傅盛和王小川各管一摊。这样就出来一个跟360一模一样的公司,值一百亿美金,瞄准360。
这个事能成的要素包括,第一,傅盛跟王小川平起平坐了;第二,搜狗这几年忙着在巨头间穿梭借势,移动上慢了一拍,地图没抓住,产品线基本是从PC上拷贝,还没CM这样的尖刀。
再把这个题目抛给傅盛。回答是:
“我跟周鸿祎两个人,会在这个行业里共存很长时间。互联网是个大舞台,我们都能在这里实现各自的梦想,而不是战胜彼此。所谓战争,是出于不安全感本身,要把对方弄死,其实,谁都不可能搞死谁。抓住国际市场和上市,猎豹好不容易走出360的阴影,我们若还是盯着它打,那就表示还没走出它的阴影。”
这一年,傅盛在微博上对老周的批判少了很多。投资人张颖给傅盛说,你已是新生代里的领袖,别再因一事一时陷入口水。
徐鸣说,跟360的恩怨,傅盛在内心已放下很多。他开始理解这个行业里的人有多么深刻的危机感,一旦擦枪走火就会引发过激反应。傅盛也曾相信“对手是自己的磨刀石”,但现在不全认同。对手可以启发你的思路,让你更勤奋,更快,但不能让你失去自己的目标。
徐鸣说,傅盛一直是理想主义,受不了委屈,一定要证明自己有道理,不压抑情感,要表达出来。但现在的傅盛开始能忍。是否容忍一个东西,不仅仅看他性格的变化,更要看他的梦想。梦醒变了,未来的规划变了,对眼下琐事的容忍度就提高了。
猎豹上市,傅盛把五岁的女儿带去美国,去迪斯尼。在一个小朋友聚会的魔法屋里,一个巫师跑出来,要小朋友们跟他一起喊,“snow,snow,snow”,孩子们一边喊,一边满心期待魔法发生。没多久,屋顶上真的飘下来真的雪花。孩子们的梦想成真了。傅盛看着他们欢呼,眼泪掉下来。
在美国,孩子接受的是梦想教育。喬老爷和马斯科是从这个体系里长出来的。傅盛以及更老的一代,小时候接受的是仇恨和恐惧教育。“红领巾是烈士的献血染成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富不过三代,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杨白劳和黄世仁的故事,周扒皮的故事。父母常警告傅盛,上不了好大学、没工作,会死得很惨。还有就是,谁家的孩子又如何了。
仇恨和恐惧,要求纪律和服从,但没梦想,也没个性化。傅盛一直挣扎着想从这个给他以及这一代人带来的灰暗里走出来。
女儿不想上幼儿园,傅盛的父母说孙女不听话,傅盛就跟父母吵架。她为什么要听话?这句话可能是错的。孩子不听你们的话,天塌不下来,你不能以小孩听你的话为自己的存在感。她自己的世界就是独一无二的,不是非要去幼儿园。
太太说,小孩少了社交,会过于敏感。傅盛说,学校不是唯一的社交方法。有时,脆弱和敏感也是一种特质。为什么一定要无比麻木呢。这里是一个度的问题。
傅盛对女儿,是引导和发掘,而不是管理和控制。在家里,傅盛是最“娇惯”女儿的。傅盛的每一句话,女儿都特别认真去听。
女儿五岁生日,老人们都来,对孙女说“要好好学习,将来好挣钱”。傅盛就反问,她需要挣钱嘛?她们这一代不需要挣钱,就是追求自己的爱好,挣钱顺手就解决了。她们就是要好好玩,享受乐趣。傅盛说,你们已经用你们的思想设计了我的生活,求求你们,不要再用你们的思想去设想她的生活。
问傅盛:下一代是完全不同的,他们一定会颠覆你这一代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張穎说,傅盛这一代一定会颠覆TABLE这上一代。
傅盛回答是:我们这一代,未必能颠覆他们。第一,他们起得早,放眼望去的坑都被占了,而且都巨大,都学会一整套对付小公司的办法。以前是抄,抄不过就投资第二名。第二,上一代的事业心太强,身价上百亿,还在每天工作,好像每天都快被颠覆掉,严防死守。他们生活的乐趣是什么?
问:那下一代呢?其实严格来说,你们只是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的过渡带。
回答是:下一代一定会颠覆掉上一代,会轻而易举的超越我们。就像我女儿,他们是个性解放的一代,带来思维的解放,极强的个性色彩。未来是兴趣主导,不是勤奋主导。未来是极客的世界。
他们在天然兴趣的点上能产生的能量远超想象。倒回去几年,英语老师做得出手机吗?工业生产成本急剧降低,一个新品牌通过社会传播形成热点的成本急剧降低。就像一场打地鼠的游戏,巨头拿着大锤是摁不住的,地鼠冒得越来越快。
上一代太渴望成功,这种渴望成为未来一代人对他们的颠覆点。渴望成功,就会在看上去能被证明的地方使劲砸,怕失败,就难以判断未来是什么样子。看得见的领域都在火力之内,他们站得高,看得多。
但未来来自看不见的领域,来自他人的头脑无法理解的方式。马斯科说,我就是喜欢发射火箭,我就是喜欢火星,我不在乎挣钱,我不要命了,我不在乎失败,你能怎么办?这是商业逻辑无法解释的一代,完全个性化的一代。
在猎豹上市路演时,投资人问:你们最大的对手是谁?是否还是中国的公司?
傅盛说,他们会造成麻烦,但颠覆来自更远的地方,来自更多个性化的东西,来自被梦想和乐趣激励的东西。
长功力
雷军早年第一次见傅盛,傅盛说怎么做产品,雷军就拿个本当场记下来。搞得傅盛不好意思。后来傅盛见雷军,也拿个本记,有时用手机记,雷军还以为他在玩手机。再后来傅盛就用手机录音,回去后再听。雷军春节请一帮小伙伴去滑雪,傅盛一路上就提问、咀嚼。都说他像块海绵。
学习二字,行之不易。只有空杯心态,才能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惯常的说法是,觉得别人对才接受,不对就不接受。这不是空杯心态,是筛子心态。这种心态下,所认为的别人的不对的地方,常常才是人家能胜过自己的地方。只有先接受,才谈得上判别。
傅盛常给员工讲一个例子。华为学IBM,是先引进,再吸收;不是先判别,再引进。
雷军2011年就在猎豹系公司高管年会上说粉丝文化。散会了,很多人以为这事翻篇了。当晚傅盛把副总裁叫到一个洗脚店,继续讨论粉丝文化。然后傅盛自己做PPT,把每个点都分解,落实到该做那些事,布置到周报里去。每个产品都要有各自的粉丝数。周报不用报活跃用户数,有BD推广自然就活跃。要报粉丝增长数,要访谈粉丝并反馈。
傅盛在内部搞“全盘小米化”。小米的所有做法都要试,不管好的还是不好的。还拉了一个微信群,叫“金粉世家”。内部一直有人说,傅盛拍雷军马屁。傅盛说:人家几年做到450亿美金,这是钢铁一般坚硬的事实。
粉丝文化意味着个人影响力的时代。渠道传播变成个人传播。工业体系的被控制的媒体渠道崩解了,在个人传播的链条上,核心粉丝尤其有价值。这对整个用户体验是击穿性的。为小众设计,为核心用户定制,满足骨灰粉的需求,普通人就觉得好。在用户数量的金字塔里,核心粉丝是顶端。在影响力上则是倒金字塔,核心粉有最大影响力。
管理方式同样是击穿的。传统公司做那么多业务,须有整套组织架构,为管理而做管理。互联网扁平化,不需要管理,粉丝会直接给所有人压力,这就解决大规模管理的问题。产品发布出去,粉丝说好,就被鼓舞,粉丝骂街,就改进。粉丝帮你减低管理难度,帮你管公司。
傅盛定期在内部讲课,有一节课专讲认真。他认为“认真”也是有方法论的。比如,在哪里认真?
在传统工业社会,一般在难度最大的地方认真,比如汽车,就是在发动机上认真。在当下,却要在用户感知最多的地方认真。比如特斯拉,门把手做得很酷,人一到它就翘起来。按传统工业思路,这不必太认真,做得再好也只是个门把手,能开门就行,没技术含量。但马斯科一定要做,这是每天跟用户发生交互的地方。
副总裁肖洁买了辆奔驰,花了五十万,屏幕才六寸,用起来不大气。傅盛就笑,这车若换个大显示屏,多不了几个钱,但这块屏幕才是开车每天用的东西。这是传统思维“不知道在哪里认真”的例子。
整体说,傅盛跨了三个阶段。
起初是管几百人。当时小可牛合并大猎豹,马化腾不放心是有道理的。傅盛过这一关靠的是用业务带管理。作为产品经理带头把毒霸做起来。聚焦在一个核心产品上单兵突进,管理就简单。让士气不崩盘,管理就简单。
到了一千人,傅盛读《乔布斯传》。乔老爷一度认为自己有管理障碍,搞不定团队。重回苹果后用的方法是,让公司战略清晰不复杂,就能极大降低管理难度。傅盛就学习。作为CEO的最大责任是寻找、梳理出极简目标,就像移动互联网、国际化、以及CM。淡出细节,管核心业务的核心人,他们充分理解目标和方法后传播下去,再变成产品上的体现。
方法论是,每个研发团队都是一个独立创业公司,跟其它团队没交集。CEO要做的,就是为每个团队找到极简的目标,让这个团队在这个框里跳不出来。CEO不是要让团队去分头创新不同的东西,而是要告诉他们,就是这个点,打中它就能赢。目标简单才不迷茫。在一个相互抄的行业里,聚焦才能赢。
下面发来的邮件,太长的,傅盛就不看。没什么东西不能简单的表达。邓小平用三个字母解决了中国三十年的问题,GDP。GDP有副作用,那是后话。一个简单的目标让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三十年。
CM两年了,一直只有四个按钮,不加新按钮。傅盛只要求每个版本比原来的速度更快,清理更多。每周都要发新版本,坚持下去。CEO难做的,是自己要花足够的时间去找到那个最简单的目标。
之前,傅盛抓细节非常凶。这来自360时期的积淀,极强的执行力和单点突破的能力。但现在他有新认识,在一个没高度的点上,可能细节再深入也没前途。首要是寻找大市场。把自己当成猪,就是要承认机会的价值,以及别人的价值。找到具有势能的高地,不陷入细节的苦战。
这两种思路,是不同阶段的不同打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初期是游击战,找到一个地方,活下来。老毛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傅盛说其实就是七个字,“不见兔子不撒鹰”。极端的实用主义。在那个阶段,活下来意味着一切,这是对的。
到了站稳脚跟的战争后期,若还坚持老打法,结果就是项羽,百战百胜而败。游击战只能得到游击战的收益,100亿美金的市值不可能用游击战赢得,而是鸟瞰局势运筹帷幄出来的。老毛在战争后期再没强调十六字方针。相反,他一定要打锦州。以前不见兔子不撒鹰,后来把鹰都撒出去盯死那只兔子。
管一万人是下一个坎。
傅盛的预设解法是,让战略更清楚,避免盲目扩张,强调核心价值感。主干产品要有清晰目标和思路,投入最多精力。用杠杆,让业务负责人有独立掌控力,不是简单的代码生成器,不是项目管理者,要在清晰目标下做出决定。
瓶颈是人。招心怀梦想的人。对这些人,只要花时间沟通好目标,其他的就会相对轻松。小米一直招最贵的人,这其实是降低管理成本。雷军有一次挖人,那个人没主动要股份,雷军反倒失望。
瓶颈是人。最大的瓶颈则是CEO本人。
傅盛在硅谷跟很多人聊。Facebook的工程师水平和管理成熟度都不如Google,但Facebook强在哪里,能跟Google较量下去?FacebookMessenger出来时觉得很烂,傅盛怀疑这家公司快完蛋了。但后来,Facebook快速收购几家公司,移动广告超过PC;然后又收购Whatsapp,190亿美金。一般人很难做这个,不光钱的问题,如何说服董事会和身边的人。
傅盛最后觉得,一家后进的公司要面对巨头而不倒,巨头也许更勤奋,依靠的是CEO无以伦比的决断力,这是核心。一个收购,就让Facebook未来五年里不会有被颠覆的风险。
但一个判断总要面临各种矛盾。这是傅盛自觉最难的地方。他自称一直是个“优柔寡断的人”。
2013年,猎豹看上一个几个人的小公司,谈好1000万美金收购。但嫌贵,傅盛拖着没拍板。几个月后,价格长到了2000万。再然后,那家公司就不接受收购,只要一点投资。这是一个1000万美金的代价。
这是跟傅盛这一代人的人性背道而驰的修炼。一群屌丝创业,拿了四年几千块的工资,吃路边的肉夹馍,坐公车都不舍得坐带空调的,买菜为了一块钱讨价还价。这是从物质短缺年代长出来的一代人,对未来恐惧,节约是美德。凡事第一要问是否便宜,省了多少,而不问带来多少价值。
当时猎豹本可以只掏1000万美金收购那家公司,但傅盛没抓住。2013年本可以把所有利润砸进去推广CM,但傅盛不够坚决,还是留出了一个亿的利润。当年可牛融资900万,等到跟猎豹合并时,账上还有800万。省钱省惯了,花钱跟要命似的。
战胜自己的恐惧是最难。如何破,需要极强的目标感,清晰的思路,对行业理解透彻,来回推演。省钱本质上是错过机会,互联网上最大的成本不是钱,是时间。正确的做法是大规模投入,不遗余力的投入,甚至是浪费型的投入。富人和穷人的根源在于思考模式的不同。
傅盛开始有意识的从屌丝往高大上转变。
2014年会,把全公司搞到三亚,给十佳员工发十万人民币的金砖,住五星、放烟火,花了1000多万。当年,两次把五十个中层空投到美国。八小时以上的航班,高管坐商务舱,睡好觉,下飞机就开始工作。路演时租了私人飞机,天天生蚝龙虾,拍照片晒朋友圈。去日本,吃最好的料理,住最好的酒店,指定乔大爷住过的房间。
徐鸣也在变。他说,这么做其实是在体验产品,是“浸入式的教育”。人是最稀缺的,把人呵护好,最划算。上市结束从纽约飞拉斯维加斯,肖洁发朋友圈说,花了十几美元买Wifi和看电影。张颖在下面留言:开始花钱了,态度正确。
刷新傅盛思维边界的,还有五岁的女儿。
女儿两岁时,完全没人教,能独自用iPhone打开喜欢的动画片。傅盛在一旁看,很惊讶。去美国,要坐十几个小时飞机,女儿提前在iPad里下载了五十多集连续剧,全是独自摸索。女儿教她的妈妈,把iPad打开的窗口一个一个往上拉掉,电量消耗就慢。
清明上坟,给祖先烧钱。女儿问:为什么不烧我们平时用的钱。傅盛说:两边货币体系不同,我们要烧“那边”的钱过去。女儿问:既然“那边”的钱可以做出来,我们为什么不做“这边”的钱给自己用呢?傅盛一时语塞。他忽然想起比特币。
傅盛说,女儿是一出生就接触iPad的一代,触摸的一代,所见即所得,体验是未来主流人群的核心。小孩子是直达目标的,他们能注意到大人注意不到的细节,问出大人习以为常的问题。他们帮助大人重新思考其固化了几十年的逻辑。要学会用他们的视角去看世界,保持好奇和热爱,领会时代的变化。
反之,傅盛这一代以上,是被工业化的人,有复杂的教育体系,植入复杂的概念,习惯了体系的重要性。在今天扁平化的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传统的可能都是错的,造成了复杂的判断依据。孩子们的直达出发点的思考模式,会在源头上质疑传统的合理性。
郭敬明的《小时代》刚出来,傅盛看见身边有人骂得很凶。傅盛有一次回老家,三线城市山东莱芜。侄女是个初中生,傅盛请她看科幻电影《环太平洋》。侄女不看,要看《小时代》。傅盛说,《小时代》有什么好看的。侄女说,里面什么都好看,每个人都好看。
傅盛看着侄女认真的眼神,觉得自己老了。两个人就去看《小时代》。傅盛被感动了。他说,幸好被感动了。有人说《小时代》拜金,但年轻时谁不向往那些奢华的场景,哪个初中生的脑袋里没有高大上,那是年轻的标签。傅盛说,老了,才会忘掉自己年轻时是怎样的。
马化腾发过一句感慨:你也许什么都没做错,只错在你老了。傅盛37岁,生怕老了。猎豹2014年初在三亚开年会,傅盛把《小时代》里的话拿出来专门讲,配上动画。与人闲聊时,他会自然而熟练的念出台词。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进坟墓,你被挫折践踏得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
但我们却总是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的跳动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里的小小星辰。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
互联网减肥法
傅盛现在认为,凡事都有方法论。雷军五年前说,傅盛你能做10亿美金的公司。同样,有了方法,胖子能瘦,瘦子能胖。
傅盛大学时140斤,工作后胖起来。运动少,压力大,一焦虑就吃东西,最没抵抗力的是开心果,最高位贴近190斤,都不敢称重。傅盛一直想减肥,不想做个胖子。但就是不能从惯性生活里跳出来。
2013年,跟朋友聊天。朋友四十多岁,体型好,在全国各地跑马拉松。傅盛听到就“震撼”。当时脑袋里忽然冒出来一个意识,以前总以为减肥随时都来得及,但若错过了最好的机会点,也许就没可能了,等老了,可能想跑也跑不动了。
那刹那从内心里冒出来一个觉悟:我不会注定是个胖子。
从后来总结的“目标-路径-资源”的三段论里,这句话解决了“目标”的问题。接下来是路径。傅盛的直觉是两个:饿肚子,跑马拉松。这个想法在当时如此之强烈,开始每天跑一公里;时常不吃饭,饿得头昏眼花。但没用,瘦不下去。
一次去台湾,在诚品书店买了《身体圣经》和《运动伤害》好几本书,一本一本的读。那时开始知道,人减肥的本质是靠降低血糖来降低脂肪,人体先消耗血糖,然后脂肪转成血糖,脂肪就消耗了。
然后下载APP。每餐饭都先用APP查各种食物含的热量。然后就学习到,减肥本质上不是节食,而是注意饮食结构。每天跑一小时,挺辛苦,其实就消耗了800大卡热量,要减掉一斤脂肪就得消耗2000大卡,可跑步后喝一罐可乐,就是200多大卡,连喝三罐,一小时的步就白跑了。然后又知道,其实碳水化合物也容易转成糖。
现代人的基因,是需要不断吃东西的基因。历史上的大饥荒,淘汰了瘦人的基因,剩下的是胖基因。食物匮乏时,要跑很长路,忍很多天,才能打到一只兔子,所以人的吸收能力超强,吃一顿顶很多天,也不是靠运动就能减肥。减肥不能靠饿,饿了容易崩盘,忍不住吃一口就迅速补充很多能量,象原始猎人那样。
傅盛开始配置食谱,晚上不吃主食不喝可乐,早上吃充分的蛋白质比如鸡蛋。吃多豆子,豆类很难直接吸收,不易消化,就没饥饿感。
人的代谢能力强悍。当它发现每天吃的少了,自己就会放缓代谢,一般减肥到一定程度就下不去了。傅盛减到160斤左右就进入平台期。就算很严格的食谱,再饿得头昏眼花,也不行。
然后就研究减肥材料,继续深入学习方法论。每周要有一天放开随便吃,这叫“作弊日”,不仅心情愉悦,关键是欺骗身体,让它觉得吃的东西没少,所以维持一个高水平的代谢。这样160斤的瓶颈就突破了,继续往下掉。
剧烈运动是不能消耗大量能量的。相反要注意细节运动,比如站着开会,不用摇控器,直接走到电视跟前换频道,多去接几次水。多走这么几步,累计消耗的能量比剧烈运动多。持续性消耗很重要。
三段论里,目标、路径之后,还有资源。要配备足够多的体重计,办公室、会议室、家里都放上。要每天,最好是随时得到反馈,知道有效。这叫“小步快跑”。每天称十次,每个时段的体重都看,知道吃了什么东西做了什么运动到底有没有用。这慢慢形成认知,很重要。
哪天一不小心忘了守规矩,一称重就知道了。不能让小错变大错。要积小胜到大胜。哪次出差,若酒店里没体重计,心里就不安。
傅盛年轻时很少运动,觉得枯燥,减肥时逼着自己动,慢慢开始享受。张颖喜欢骑摩托,傅盛说,那多危险,你干嘛不开车。张颖说,骑在摩托上,看世界的角度完全不同。当你享受到运动乐趣,就顺势不断加深。
傅盛每天晨跑六公里,骑车上班。广州到珠海200公里,以前坐车,后来就骑车,七个小时。把照片晒朋友圈,得一堆赞,动力就更足。生活也因此丰富。
现在傅盛140多斤,坚持运动和节食。有天早晨,他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条:
“昨晚梦里感觉好饿,看到了大把的爆米花,好香甜的说。吃了两口突然意识到,热量好高,咬咬牙停了下来。晨,梦醒,颇为得意。”
( 文章来源于百度百家 孕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