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了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之前的50年是美国飞速发展的50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已经成为领土超过90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诞生于欧洲的铁路、电报、汽船、炼钢等技术在美国迅速普及。而随着一批又一批来自欧洲的移民涌入美国,这片广袤的北美大陆成了资本主义完美又残酷的试验场,摆在美国面前的是一幅无比繁荣的图景。
1894年,大洋彼岸的英国似乎岁月静好。那一年的伦敦流行着三样东西,维多利亚风格的蝴蝶结、冒着浓烟的烟囱,还有马粪——作为交通运输的生命线,数以万计的马匹生活在这个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一匹马每天制造7到16公斤的粪便,泰晤士报在那一年预测,到1950年伦敦每条街道都会堆起3米深的马粪。
但日不落帝国在1894年还有更多比马粪值得忧心的东西,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圣彼得堡即位,而德皇威廉二世也接过了俾斯麦的遗产,跃跃欲试着为德意志寻找“一个太阳下的位置”。在翻过了那个由共产党人、立宪政府和一个个伴随人头落地的王冠组成的壮丽章节后,欧洲大陆从未像现在这般诡谲多变。
同样在1894年,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 Sr.)成为了“J.P摩根公司”的掌舵者,在父亲和合伙人相继去世后,57岁的摩根将指挥这艘巨轮完成一条跌宕又光辉的航线。这个日后富可敌国的财团家族将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证明:人运、族运、财运,都取决于国运。
巨富的帝国在起航,但时代繁荣的长袍下却藏着无数的虱子。堆积如山的社会问题、司空见惯的法治腐败、间歇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极端尖锐的贫富差距仍然困扰着这个年轻的国家。美国人自己清楚:所谓的最大经济体,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强大”,组成它的是贪婪的华尔街、贫困潦倒的人民和毫无作为的联邦政府。
在1894年之后的五十年,是美国韬光养晦的五十年,也是夹着尾巴崛起的五十年。
1. 这就是资本主义
“如果你不听话,洛克菲勒会把你抓走的。”——19世纪末,美国妈妈这样吓唬孩子
1900年1月1日,二十世纪的第一天,纽约时报头版社论将刚刚过去的1899年称作“名副其实的奇迹之年”, 社论没有花费笔墨去描述深藏在下东城的贫困与污秽,以及数十万年收入不到500美元的纽约工薪阶层,而是极尽所能展示对新一年的乐观,概括下来就是“厉害了,我的美利坚”。
与此同时,一个名叫小霍雷肖·阿尔杰(Horatio Alger Jr.)的儿童作家在纽约悄然离世。阿尔杰一生创作了100多本心灵鸡汤,从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成功学秘籍在美国销售了超过2000万册。数百万美国男孩从书中领悟到了致富秘诀:只要勤奋、诚实,就一定会成功。
所以当1913年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的资身家到9亿美元时,他在克利夫兰农产品经销公司领着每周4美元薪水的往事就变成了这种成功学原则的例证。不过4美元并不算惨,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在匹兹堡的纺织厂做线轴工时,周薪只有可怜的1.2美元。
然而阿尔杰的著作里成功的关键除了勤奋和节俭,更重要的是上帝的眷顾:有时是一笔突然升值的股票,有时是一块迅速暴涨的土地 ,而对洛克菲勒来说,则是一桩价值连城的婚姻。
1864年,年轻的洛克菲勒与俄亥俄州议员的女儿完婚,除了社会地位,老丈人还为他带来了大量金融资源,当地银行为洛克菲勒的石油公司扩张提供了充沛的贷款,到1869年时,他的工厂已经成为了克利夫兰最大的炼油厂,当竞争者每天只能精炼一两桶油时,洛克菲勒公司的产量是1500桶。
不过洛克菲勒从来没喜欢过臭气熏天的油区,行业的恶性竞争给他留下了极为糟糕的印象。尽管生产商之间达成过所谓的限产协议,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的开挖探井,再用只比水贵一点的价格把石油卖出去。这样的浪费让洛克菲勒坚信:竞争是一种巨大的罪恶,只有公司越垄断,赚钱的效率才越高。
这种认识伴随了洛克菲勒的整个商业人生,也促使他在1870年1月斥资100万美元成立了俄亥俄标准石油公司,并说服其他的炼油厂与铁路公司结成了一个秘密联盟。联盟控制了俄亥俄和宾夕法尼亚的运输线路,并暗中规定,原油运费的公开价格为每桶80美分,但内部成员只需支付40美分。
这份协议被称作“美国工业发展史上最残酷的死亡协定”,未能进入利益集团的中小企业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在高昂的运输成本中等待死亡,或是向洛克菲勒领导的联盟俯首称臣。一个接一个的小型炼油厂被收入囊中,洛克菲勒第一次品尝到了“垄断”带来的好处。
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洛克菲勒利用战火引发的石油出口市场萎缩,买通克利夫兰的各大银行,要求他们不要向困境中的石油公司提供贷款,逼迫他们同意被收购。通过这种方式,洛克菲勒几乎将俄亥俄和宾夕法尼亚所有的炼油厂都收入囊中。
到70年代末,洛克菲勒已经掌控了石油产业链上从开采、运输到提炼的每一个环节。据说在收购谈判中,如果对方有所迟疑,洛克菲勒就会打开自己的账本,声称即便自己贱卖石油,也比他们用成本价出售赚钱。
洛克菲勒并不满足于此,因为总会有人报出更低的价格,他需要的是至高的、绝对的、唯一的垄断。
1879年,洛克菲勒的律师找到了一个天才的办法:说服40家石油公司的拥有者,把股份交给洛克菲勒领军的托管人手里,这意味着40家公司成为了某种意义上一个独立的公司,洛克菲勒将其命名为“标准石油托拉斯”。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垄断怪物,从纽约到维也纳、再到德里,没有一滴石油能从洛克菲勒的指尖溜走。
此时,洛克菲勒的财富达到了4000万美元,但他遭受的指责与咒骂也从未停歇。在宾夕法尼亚油区,无数生产商做梦都想用毛瑟步枪崩了这个垄断资本主义的缔造者。
种种肮脏手段让洛克菲勒自始至终背负着骂名,法律诉讼和调查也未曾停歇。他的人品同样饱受质疑,当美国教会请求这位基督徒赞助16万美元时,洛克菲勒极不情愿的只拿出了10万美元。而当科罗拉多的矿工联合会组织罢工时,洛克菲勒甚至毫不犹豫的出动了装甲车与重机枪。
舆论对他的评价是:“洛克菲勒用两只手捐钱,却用许多只手抢劫。”不过,比起自己亲手建成的垄断机器,这些代价显然不值一提。
在这个庞大托拉斯的阴影中,石油工人们不得不为了每周3到4美元的薪水拼命劳作,连孩子常常都要从早上5点工作到夜里8点——当然,这是在能够找到工作的情况下。由于移民潮带来的劳动力过剩,资本家们所担心的成本提高一直没有发生,人们只能为了养家糊口接受雇主的任何条件。
也许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读过阿尔杰的心灵鸡汤,但他们显然都没能得到上帝的垂青。就连阿尔杰本人,编造了一个又一个励志故事之后,也只能在纽约一条清冷街道的公寓里郁郁而终。如果有人能得到机会,亲自责问阿尔杰,这个鸡汤大王多半会面带微笑的回答,“朋友,这就是资本主义。”
在标准石油托拉斯诞生后,白糖托拉斯、烟草托拉斯和橡胶托拉斯一个接一个拔地而起,这些为了利润不顾一切的工业怪物让美国在19世纪末坐上了最大经济体的宝座,当J.P摩根在华尔街呼风唤雨时,人们自然而然的把他的金融帝国称作“金钱托拉斯”。
2. 金钱托拉斯
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1901年,世界又被J.P摩根先生重组了一回。——二十世纪初的华尔街段子
洛克菲勒们的做大,直接催生了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但这项法案只不过是让托拉斯热潮稍稍降了温。1889年,一个名叫詹姆斯·迪尔的律师向新泽西州州长建议推行一项新法律,允许新泽西的公司合并起来,去并购其他公司的股票,州政府则可以通过手续费赚钱。
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新泽西州开启了美国资本主义的新时代——互相竞争的公司再也不用花大力气组织称一个巨型托拉斯,他们只需要一家控股公司合法的收购其他公司的股权,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垄断。
19世纪最后十年,控股公司合并重组的狂潮席卷美国,有能力把各个公司撮合在一起的“发起人”则从中大发横财。20世纪来临之际,J.P摩根领衔的财团作为发起人,陆续组建了通用电气和国际收割机公司等控股公司。这是华尔街最辉煌的年代,金融寡头们成了美国经济的掌权者。
当1900年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副手施瓦布向摩根描述那个钢铁托拉斯的设想时,摩根意识到,自己将有幸操盘史上最大规模的重组。
彼时,家庭变故让卡内基萌生退意,打算将公司出手。施瓦布让摩根相信,如果对美国的钢铁工业进行一次大合并,那么这家公司将击败欧洲的钢铁公司,称霸世界钢铁市场。更关键的是,放眼整个美国,也许只有摩根买得起。
接下来几个月,摩根在麦迪逊宅邸的书房里组织了多次秘密会议,参会的是从四处远道而来的钢铁业大亨。会议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年春天,最终在一个高尔夫球场上,摩根接受了施瓦布的报价。一切尘埃落定后,摩根向卡内基告别,“卡内基先生,祝贺您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一个让华尔街为之震动的消息被公布:由7家公司重组而成的“美国钢铁公司”,将以4.8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卡内基的钢铁帝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资本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一个史无前例的垄断怪物。公司上市那天,天量的股票交易让纽交所不得不宣布休市一天,以完成票据整理工作。
卡内基最初对这笔交易非常满意,他原本的心理底线只有3.2亿美元。但当他意识到这个庞然大物垄断了全国60%的钢铁产量时,他又忍不住向摩根抱怨,自己的出价太便宜了。
这笔交易的影响力超出了摩根的预期,媒体对此表达了强烈的担忧:相信如果无法遏制这些托拉斯,那么不出25年华尔街就会出现一个皇帝。
通过在各个公司内互相兼任董事,一个接一个的工业领域被攻陷,美国的实体制造业被金融业深度绑架。民众对托拉斯的厌恶也随着华尔街的风起云涌与日俱增,罢工陆陆续续的发生,从艰难求生的工人和农场主到城市里的中产阶级,每个人都盼望着政府能够出面整治这些垄断巨头。
但20世纪初,联邦政府还没有商务部、劳务部和贸易委员会,甚至没有中央银行,他们认为商业应该跟政府没什么关系。当这些托拉斯慢慢做大,孱弱的华盛顿便再也无力对抗摩根领导的华尔街,事实上在1895年,为了购买黄金储备,美国政府不得不求助于摩根,通过他的声望向华尔街借钱。
摩根也没有丝毫退让的意思,他所信奉的是那个时代的强者之道,和洛克菲勒、卡内基一样,他追求的是用双手去主宰历史车轮,并不在意谁会被碾过去。在那个“你穷你活该”的年代,没有商人会关心贫困百姓的生活,垄断的利益大过一切风波与纷争。
美国钢铁公司的交易完成后,摩根马不停蹄的发起了对北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进攻,经历一番资本市场上的激战,通过新公司“北方证券”拿到了北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控制权。在一片唾骂与抱怨声中,全球最庞大的铁路联合体就此诞生,全美铁路的2/3处于摩根的掌控之中。
1901年秋天,副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接替遇刺的麦金莱总统执掌白宫。43岁的罗斯福给自己标注过很多称号,比如爱国者、学者、改革家甚至是花花公子,同时,他也是一个“不喜欢华尔街”的人。
不过在第一篇国会咨文中,年轻的总统依然向公众表示不必为金融业和工业界发生的事情感到担忧,他会继续推行麦金莱的政策。这对摩根来说是一个好的信号,新生的北方证券还需要时间来经受法律的考验。
但几个月后,炸弹的引信被点燃了。
2019-04-07 19:55 沙发
韬光养晦,我中国加油!为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