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日头条的高管,用了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上司——“恐怖”。
他回忆道,张一鸣曾反复对他表示睡觉是一件特别无聊的事情,但与此同时,他又会保证自己每天必须睡足7个小时,以便获得最佳状态。
“他真的像机器一样在工作。”这位高管感慨。
有些跟了他很多年的同事,会在私底下悄悄说,这个年轻有为的CEO似乎有点“缺乏情趣”。
但更多时候,张一鸣身上类似于“机器人”般的理性和克制,让大家感觉到了这类精英与普通人之间划开的沟壑,到底有多深。
认识张一鸣17年的梁汝波,早就见识过他的惊人之处。
“他不打牌,不玩游戏,不看碟,还给自己起了个封号叫‘道德状元郎’。”梁汝波,今日头条技术总监,说起卫津路94号的张一鸣,啧啧称奇,“当时觉得这人不一般”。
在张一鸣还没转到计算机专业之前,他俩都是南开大学微电子系同班同学,睡同一个宿舍。
说来可能不信,这个略显不合群的人,在南开,看得最多的书,是名人传记。
张一鸣说,耐心是他从这些“非常好的心灵鸡汤”里获得的最大收获。
他开始了解什么对人是有益处的。“有耐心,能独处,并基于长期思考做判断,而且不为短期因素所干扰,耐心地等待你设想和努力的事情逐步发生。”
“事实上,你经常想象的很美好,设计的也很完整,你也很努力,但你所期待的事情,经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生。这种耐心,绝对是在南开磨练出来的。”
南开四年,除了看书、上课之外,他的所有时间几乎都花了在码代码和帮别人修电脑上。
多年后,他进电影院,看了一部关于青春荷尔蒙的电影《万物生长》,感慨那些停留在浅显感官刺激的主人公浑浑噩噩,“觉得他们怎么过得这么混沌啊,浪费好多时间,我怎么从来不浪费时间……这个也挺遗憾的,但是想想,可能体验了这个,现在就不知道在干吗了。”
2
在南开,“道德状元郎”修炼的是耐心,那么毕业后的他,更常用的法子,是他口中的“延迟满足感”。
“延迟满足感”的概念源发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
实验以一群幼儿园儿童为主体,给出了两个方案,让小朋友自行选择:马上吃到一颗棉花糖,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后得到两颗棉花糖。
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回访,该研究发现:经受住忍耐等待而获得两颗棉花糖的儿童,不论是成绩还是工作,往往表现得更为优异。
张一鸣显然就是那个获得两颗棉花糖的人。
他在很多即刻享乐的关头,选择了克制。延迟一下,再延迟一下。
大学时代他避开了浅显无聊的娱乐,刚入社会的张一鸣避开了对当时大学生来说极具诱惑的岗位,没有尝试当时带户口的银行IT岗位,而是到了小型互联网公司,做个负责爬虫程序的普通工程师——就为了研究信息检索分发技术。
而这家公司就是当年红极一时的“酷讯”。作为公司第一个程序员,工号004,同期进入公司的还有两个清华计算机博士,张一鸣在一年时间,做到了带领40、50人技术团队的部门主管。
他不止一次表示,“我很相信‘延迟满足感’,如果一件事情你觉得很好,你不妨再往后delay一下,这会让你提高标准,同时留了buffer。”
直至自己出来创业,张一鸣仍然感受到了“延迟满足感”所带给他的益处。
2013年开始,他每年都会收到一两个巨头伸过来的橄榄枝,很好的投资offer。
“对方给很多的资源,给大量的数据,比VC更高的估值,上亿的捆绑安装渠道、几千万UV的web流量,等等。接受这个offer,可以在半年内,业务增速快几倍,但是,过早接受投资并站队,对公司长远不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面对巨大的诱惑,我保持了冷静独立的思考,想了整整一个星期。我想在南开那么漫长的寂寞我都熬过来了……就不差这半年了。
既然想好了方向,就不要走捷径了,于是拒绝了这个offer。这个决策为今日头条成长为今天这样一个独立的,平台级的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之后到现在,每天都面对很多诱惑,包括天价的并购,我们都坚持住了。”
3
如今见过张一鸣的人说过,“他太理性也太可靠,总是试图说服人,而非感染人。他说话时语调和语速几乎没有情绪起伏,高兴和沮丧都不轻易示人。”
诱惑在逐渐夸大,张一鸣的忍耐和克制,也与日俱增。
精英深谙人性的弱点,在“延迟满足感”中飞速进化。
到了今天,他都仍然持续地调试自己,正如驯化算法一样,试图寻找自身系统的最高效率。
“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他发现这是最好的状态,极度理性又聪明的人,连情绪都保持在一种克制的状态。
克制,理性,冷淡,机器人,越来越多标签贴在了他的身上。
张一鸣没有回答他对这些评价的看法,而是指出绝大多数人的困境:
“人总不facing to reality(面对现实),是很大的问题。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创造它,但前提是面对现实。”
M·斯科特·派克所著的《少有人走的路》,被张一鸣列为影响他最深的书之一。书里极度推崇观点之一就是”延迟满足感“。
作者探讨说,这种满足感的延后意味对抗人性的弱点,放弃对暂时性安逸的追逐和享受,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你首先去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M·斯科特·派克认为。
4
张一鸣也有过类似的表述——“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问题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没有延迟满足感。”
但其中又有一些微妙的区别。张一鸣把人划分为两类:
活在现实中的少数精英和围绕着一个东西转的大部分人。
他表示,“少数精英追求效率,实现自我认知,他们活在现实中。但大部分人是需要围绕一个东西转的,不管这些东西是宗教、小说、爱情还是今日头条。用户是需要一些沉迷的,我不认为打德州、喝红酒和看八卦、视频有多大区别。”
敏锐的他,甚至在生物和商业的千变万化之中,抓住了一些不变的规律。他曾代表自己的高中参加过生物竞赛,读大学的时候,一开始报的是生物专业,没选上。
时隔快20年,他仍然记得一本北大教授陈阅增写的教科书,叫做《普通生物学》,说影响自己很深。
“生物从细胞到生态,物种丰富多样,但背后的规律却非常简洁优雅,这对于你设计系统或者看待企业经济系统,都会有很多可类比的地方。”张一鸣提到过,生物学对自己创业有所启发。
带着对人性的判断和对生物规律的欣赏,2012年3月,张一鸣开启了字节跳动的创业之路。
这个面对现实的理性精英,创造了不少让绝大部分人围着打转的东西。
在创业最初的90天里,张一鸣先后推出“内涵段子”“搞笑囧图”“内涵漫画”等多款应用。直至被政府责令关停前,“内涵段子”的用户量已经达到了2亿。
2012年8月,今日头条正式发布。2017年7月,时隔5年,今日头条日活达到了1.2亿。
2016年9月上线抖音。2018年6月,不到2年时间,抖音全球日活,飙升至1.5亿。
这些拥有这无与伦比的增长速度的产品,精巧、庞大,是产品经理们口口称赞的成功案例。但却无一例外地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即刻满足你的本能欲望。
某种意义上来讲,张一鸣的创业,也几乎全压在了人性的赌桌上,没法收手。
皆为局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