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里孟晓骏向他那一代大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形容那一代人,“追赶、理想、渴望真诚”,而在孟晓骏眼里,“改变”是他们一代的命题。
那是1980年代,全国恢复高考不久。他们抱着改变原生家庭,甚至是改变世界的梦想走上了高考求学的路。为心中的理想而日夜不息的奋斗、一路充满挑战和坎坷的艰辛,伏案深夜挑灯夜读的孤独,高考和创业一样,唯有心中有改变的星星之火,才有最终改变世界的燎原壮阔。
1
出生于60年代的张朝阳,从小父母没有给他过任何学习考学的压力,但张朝阳从骨子里热爱学习。上中学那年,全国刚刚恢复高考,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高考的重要性选择念中专或者分配工作,但中学时期的张朝阳被《中国青年报》里自学成才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他深知唯有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高考前夕的复习阶段,张朝阳每天早上7点就和同学一起去自习室学习,从不间断。1981年,张朝阳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进入清华后,张朝阳一直保持着前三的学习成绩,但清华物理系素来为国家输送栋梁之才,培养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等,前辈的艰苦卓绝奋斗事迹,让刚入大学的张朝阳也丝毫不敢懈怠。
比赛谁先完成作业,谁学习时间更长的疯狂学习模式贯穿了张朝阳的大学生活,学累了,他就去隔壁的圆明园,绕着圆明园跑五六公里。
即使日后张朝阳创立了搜狐,学习时代留下来的跑步习惯也一直伴随着他,搜狐新闻马拉松,张朝阳更是带头跑完全程。张朝阳对于高考的回忆更是幸福的:“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2
只比张朝阳晚了一年高考的马云,远没有张朝阳那么幸运。18岁第一次参加高考的马云,感受到了人生的第一个至暗时刻。数学1分,让他毫无悬念的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由于长得清瘦矮小,马云和表弟同去酒店应聘服务生,表弟被录用,马云却被老板拒绝。多年以后马云在一次演讲中回忆起这段生活:“我的条件可能比你们在座的都差,我们24个去肯德基应聘服务员,结果23个人录取了,只有我被淘汰了。”
1983年,马云第二次参加高考,数学提高到了19分,但高考已经不再是钱钟书那个年代,马云再次落榜。马云的父母劝他死了上大学的心,安排给他一个为杂志社送书的差事。
屡受打击的马云在给杂志社送书的路上,接触到了路遥的小说《人生》。“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往往只有几步。”《人生》改变了马云的人生,在所有人都对他的高考不抱希望的时候,马云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报名参加了他人生中第三次高考。
为了这次高考,马云搬出家,在浙江文联的一栋宿舍楼里租了一间房子学习。一边打着零工,一遍晚上学习,为了激励自己,马云认识了住在楼上正在报考《浙江日报》的钟睒睒,每天晚上,他们比着谁关灯更晚、谁学习更久。几个月后,钟睒睒成功考上《浙江日报》,之后创立了农夫山泉。
而马云的第三次高考成绩,仍然不尽如人意。数学虽然相比前两次有了提高,能拿89分,但总分依然离本科线差5分。命运似乎向马云关上了高考的大门,但同时,又留了一扇窗。由于当年英语专业招生指标未满,部分英语优异者获得升本机会,马云被杭州师范学院外语本科专业破格录取。
大概也是从那时起,马云不服输、不放弃的信念开始扎根,这让他即使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危机阿里巴巴没有盈利、没有融资的境况下,依然坚持到底,“如果所有的网站公司都要死的话,我们希望我们是最后一个死。”如果没有马云的坚持,可能阿里巴巴和所有倒在泡沫里的公司一样,不被历史所看见,更不会有如今的商业版图。